小说《风声》里有这样一句话:“多其实是少”。细思,这句话很有嚼头儿。书中讲到,有五个人,趁着夜黑被送到一幢洋楼的西楼入住。这一行人来这里干什么,为什么来这里。他们都一无所知。但好奇心又揪着他们不放。
于是半夜三更,他们聚在一起,猜测着来这里的目的。结果,每个人至少说出了两个理由。这理由一多,好像每个人说得都有道理似的。
那到底为什么而来。从这么多条猜测的理由中,好像也找不出一条有说服力的内容。他们觉也顾不上睡,猜来猜去,猜到午夜,最后猜了个寂寞。
其实,他们不如不猜,因为猜不出,没必要,劳心劳神的。
这让我想起了,上大二那年的夏天的一件事。我和一帮宿友到校报告厅的天台上闲坐。此时天边晚霞漫天,给远处的房子镀了一圈金边,凉风渐起,我们一帮舍友话匣子打开了,聊得不亦乐乎。
聊到兴奋处,我无意间的一抬手,随手拿着的一张饭卡,便慢悠悠地飘落在三楼室外的房沿上。
我指着饭卡,张大嘴巴说出不话来。物质匮乏年月,一张饭卡事关一日口粮。这时,有的宿友说下到三楼看看情况再说;有的说找老师解决;有的说找根棍子来帮忙。
总之,有说东,有讲西,有说这,有讲那。最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搞得我也不知所措。
老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朱葛亮。”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支的招越多,反而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跟没说是一样的,这样对解决问题起不到大的作用。
其实,读书多不等于学得就多。一年下来,厚厚薄薄的书,我一共读有五十多本。读的内容涉猎范围广,有历史、地理、心理类、成长自律类、干货类等。
奔着开卷有益,我读得可谓不少,当然这个量不能和高手比。但普普通通的我,感觉已经够多了。
你要问我读过的书名是啥,我会脱口而出。若要问我,读了每本书有哪些收获,我一时语塞。
细细思考,要让我讲成长自律讲方面的东西,我能细说一二。其他方面也只是知道个皮毛而已。
书读得不少,可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还真的不多。与其这样,不如少而精,专找一个领域来读。在一个领域里坚持久了,每个人都会是专家。术业有专攻,不是没有道理的。
多多益善,讲的是越多越好,可是有时候多确实是少,并且可能为零。
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事物的发展情况,辩证地看待问题,多未必多,少未必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