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满天星散文想法
第二十八章 千年前的那场梨花雨

第二十八章 千年前的那场梨花雨

作者: 快乐人生老陈 | 来源:发表于2022-06-16 15:16 被阅读0次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上半年全民抗·Y,下半年南国抗洪救灾。

    窗外的雨仍下个不停,说不清是梅雨还是夏雨,时而倾盆如注,时而淅淅沥沥,完全失却了江南烟雨固有的如梦似幻的柔软和湿润。

    微雨,可以撩人情思,可以催出相思,但2020年的雨,却沉重得让人愁怨顿生。

    莫非下了近千年的梨花雨不再偏爱江南了么?莫非堆烟叠雾似的朦胧丝雨绕道远走了么?

    于是,我只好在梦里一遍遍重温带着些许忧伤但又美得令人心慌的那场花瓣雨。

    这场雨,是一个叫李重元的人在他的词作《忆王孙》里酝酿出来的。

    忆王孙·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单调小令,三十一字,五平韵。

    李重元,生卒年不详,约1122(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南宋黄升编《花庵词选》,及《全宋词》收其《忆王孙》词4首,分别咏春、夏、秋、冬四季。

    词意:

    面对茂密的芳草,思念远行不归的游人,空自在窗外柳叶飘拂的高楼上眺望伤神,不忍听杜鹃凄厉的啼声。眼见又到了黄昏,暮雨拍打着梨花,她深深地关闭了家门。

    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春愁词,通过写景抒发一位思妇伤春怀人的淡淡愁绪。唐诗宋词中惯有的意象:夕阳芳草、高楼密柳、杜宇哀鸣以及黄昏雨落等,无一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元素,其间浸润着深厚的民族感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令言简语短,化用前人成句,仅用上述几组意象,就将幽人凄迷惨淡的独居环境、对游子的那份思念烘染得真切感人。深婉哀怨的风格中,隐含着让人咀嚼不尽的情致深韵。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情由让古代的男人辞别故乡,不惜远离亲人去远方?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即所谓正确的目标。

    那么,什么才是古代男人们内心的目标?身披战袍戍边守疆?为谋生计奔波商海?还是为了博取功名,远赴京城追求宏大的理想?

    创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实行以来,一千三百年间,除了唐初一度以从军远征、立功边塞“觅封侯”外,经商似乎永远为人不齿,一直排在九流之末。“士农工商”以及“卑之曰市井,贱之曰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伍”的说法就形象地说明了商人在古代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的窘境。

    初唐国力强盛,盛行尚武精神,这点,七绝圣手王昌龄《闺怨》之“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杨炯《从军行》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以及岑参之“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都是明证。

    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从军和经商大都是被逼无奈之举,只有最后的读书做官才算得正途,才可能是大多数男人,尤其是那些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为此,他们不再能尽孝父母膝下,不得不抛妻别子,又或者让红颜知己为他们日夜守候、相思成疾。

    李重元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奔波仕途的男人。他为了前程功名,不得已离开了心爱的女人,让她独自看寂寞花开,春来春去。他有他的无奈。

    关于他的生平,历史上言语不详。我们只知道他写了四首《忆王孙》,分别叙写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春雨梨花,夏日荷花,秋月荻花,冬雪梅花。但,尤以这阕《春词》流传最广。

    于是,梦一般轻盈空灵的那场花瓣雨,飘飘洒洒,一直飘到了今朝,依然温情脉脉,落进无数人的心间。

    现今社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说远行求学仍是大多数学子立足未来实现人生抱负的最大途径,但成功的路不止一条,选择范围大大增加了。

    借助于现代文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今天家人抑或情人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那种“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无奈一去不复返了。但只要有别离的存在,人类那份相思的情愫永远不会改变。

    它无关岁月变迁,不由地域差异,也不会因通讯发达而减少一丝一毫。

    而今,那些为相思折磨的男女们,或许不会望断高楼,不会卷帘闭门,但我相信,一旦黄昏暮雨,一旦落花阵阵,他们的内心一定会涌动起万千柔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思念虽然痛苦,但也不乏幸福和甜蜜。这也是为什么别离后的重聚、重聚时流淌的泪水更能触动我们的泪腺和心弦。

    但愿所有的相思都能结成正果,但愿天下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搁笔,已近薄暮时分,突然天色转亮,不久西天有万道霞光,雨,终于停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十八章 千年前的那场梨花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rq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