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总体有归隐之意。沿网师园的中轴线,穿过万卷堂,后面有个院子,院中有个池塘,面积大约半亩,名曰彩霞池,池中有睡莲,水波粼粼,围绕着这个池塘四周移步换景,处处景物相异,优美雅致。
进去居中有一片很大的黄石假山园,游人爬上山可以看到池塘的全貌。右手边沿着彩霞池有一段倚靠着墙壁的长廊,长廊的方向和竹外一枝轩几乎成垂直角度。这里称作射鸭廊,得名来自于古人诗句“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
月到风来亭射鸭廊的位置,正好和月到风来亭隔着池塘相望。亭子的倒影在水中,随着阵阵波纹变得模糊起来。风到月来亭是赏月的最佳位置,亭中有一面很大的镜子,可以同时看到天上、水中、镜中三个月亮。夜游网师园时,还可以一边欣赏昆曲表演,真是太美妙了。
环顾五峰书屋、殿春簃的小楼,距离稍远一些,就能发现这些楼上都可以眺望到池塘的风景。走回到濯缨水阁,整个绕着池塘的行程,便构成了完整的闭环。这个环的每一段节点都有不同的场馆和用意,凝聚了园主和建设者们的心思,也充满了乐趣。
黄石叠砌的假山,中间是有通道串连起来的。这里还有一株250余年的紫藤,到了夏天,开满了紫色花卉,让人感觉到大自然里的生气勃勃。回到了怪石嶙峋的院落,通过墙上的花窗,窗内外的游客们不经意间,还可以互相打量着。石块堆砌得很高,不过经历了很多年,依然屹立不倒,也是很令人赞叹的。假山石的上面,高大的树木伸出了院墙,与沿着墙头的爬山虎和藤蔓一起,点缀了整个院落。
射鸭廊和假山之间相连有一座无比袖珍的拱桥称作引静桥。这座桥,据说是最小的石拱桥。跨度的话也很袖珍,游人过桥只需要三步,也称作三步桥。
引静桥桥边地面上铺着图案,从象形的角度也能猜得出,是寿字,寓意着走过小桥,幸福长寿。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了许多太极图案。这也是说明当时的园主,受到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此桥是南宋遗迹,桥身采用金山石雕琢加工制作,既古朴又精致。桥下的溪涧两壁,绿藤垂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纵深感。
桥面中心有牡丹图案,线条柔美,看上去形状很秀丽,这也象征着大富大贵的气质。配合桥下的狭窄溪涧,将建筑和植物、自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在桥边的藤蔓的簇拥下,可以看到石头上刻着这条溪流的名字“槃涧”。据考证,这块石刻和小桥一样,都是宋代的遗迹。还是宋代的旧物。槃涧一词也是出自诗经,是归隐山林的地方,和园主的建园理念时时呼应。有趣的是,如此狭窄的小溪,居然还有一座石质的闸门,称作待潮。通过这一座闸门,把这个场景扩大化,环境瞬时生动起来,仿佛变成了真实的江河湖海的水道,四通八达。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闸门上可以看到绿色的青苔。
五峰书屋曾经是园主读书的地方,是一个幽静的场所,里面的藏书也很丰富。倚靠着高墙,叠放了几座造型很独特的假山,样子很险峻。但是这么多年能持久保留,让人对它的稳定性捏一把汗的同时,也暗自赞叹不已。这些造型奇特的假山,仿佛就是庐山五老峰的缩影。园主借用五峰给书屋取名,也是希望能有大诗人李白一样,面对着庐山读书的感觉。院子里有一株山茶树,品种十分珍贵。这株山茶树开花时,能同时绽放13种色彩的花朵,也被大家称作十三太保。
走进书屋,匾额下的落地花窗,涂抹了深色的漆,显得十分庄重。前面是一张藤塌,园主看书累了可以休息片刻,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后面的天井风光。靠墙摆着整齐的书橱,让整个厅堂充满了书卷的气息。
厅堂的前后都有庭院,透过花窗一览无余。这也是二层的建筑,楼上是读画楼,并且有侧门通往刚才的假山石洞。前面的圆门外,可以隐约看到对面的濯缨水阁。
走到了圆门处,这个圆门很有特色,外围是方形的,古人崇尚做人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就是竹外一枝轩。古人曾有诗句“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这应该就是此处名称的来历。作为开放式的廊轩,这里用作读书写字。往外望去,整个彩霞池周边的风景,看起来很有层次感。前面的诗句“竹外一枝斜更好”,园主取了前面几个字,其实暗藏了斜更好三个字,实景却把这三个字演绎得更加精彩。轩前种植了松和梅,轩后种植了竹,凑成了岁寒三友。墙上的挂屏,内嵌的多个石块色泽和纹理都保持一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院子里的湖石怪石嶙峋,布置成了石峰和花台。很多湖石上都有孔洞,这也是大自然的雕琢。这些都是网师园的精华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