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圈子都限于生活和工作,希望有所突破,链接到更多的资源或者可能性,就需要拓展圈子,链接到不同人脉。主动社交,包括在主动链接中选择贵人。”——《洞见》
主动社交,在今天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趋势,大家都在以各种方式践行。这两年我做的并不好,个中原因不在此赘述。
倒是十几年前那段主动链接的“神交”,值得记录。
估计在2000年初,我还在师范学校就读,那时候网络刚兴起,qq还是个新鲜事物,当下最时兴的是交“笔友”,书信往来,在写信、等信、拆信的循环里,消磨着青春期的躁动。
这是当时最佳拓展人脉圈的方式,一般交往的笔友都在天南海北的不同城市,我们通过一纸信笺,探索外面世界的别样生活。
我自然也不能免俗。
一年暑假在家看了电视里直播的大学生辩论赛,对一位辩手特别好感,思路清晰、口才了得,台风极佳。记住了他的名字刘某某以及他所在的学校,其他一概不知。
要在今天,想知道这个人是谁、怎么找到他,会有n种办法。当时,我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没有网络,电视直播里看到的人,怎么可能找到嘛!
但我发挥了一切主观能动性。
我找到厚厚的大黄页(那个年代的纸质搜素引擎),一页一页翻那个学校的地址和电话,记下来准备开学后写信过去。
可是大学那么多院系,那么多学生,到底怎么寄是个问题。暗下思忖,既然上了电视,该是个校园风云人物,没人会不认识的吧,索性直接寄到传达室,应该会有人转交的。
事实是,哪有什么校园人物,哪有什么好心递信人。我的信被撕碎,丢在传达室的地下。
我是怎么知道的?
正是这个意外,我结识了一个好事者,一个在我青春期曾经指引过我、陪伴过我的纸上好友。
是他捡起了撕碎的信,重新粘贴好后,看到一个少女的迫切的仰慕的心。据说是为了安抚受伤心灵并警醒我的天真,给我寄了回来,并附信说明情况。
时隔一个月,一纸潇洒字迹叩开我的心扉。
了解情况后,那个刘某某已不再重要,全都抛之脑后。而这位江同学,成了我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笔友。
后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再到现在通信设备的发达,随时随地的联系已经触手可及。但却少了那个书信时代的漫长等待的憧憬。
“从前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诠释了那个时代的慢生活。
我想说,从前的书信交往,让我们链接一个人也好难!
这段“书信错”让我结识到一位风趣幽默、博采众长的理工科文艺男青年,倒是给平淡无趣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
而今,想来依然有趣。
青春时的懵懂和莽撞,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失了这份勇气的我,蜷缩在现有舒适圈里,感慨着别人的生活怎么这么精彩,实在也是可笑。
好在,清醒的不晚。
通过各种学习社群,我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接下来准备先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再去链接他人,通过正向循环,找到更好的自己。
这个世界,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