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像一盒巧克力,只有亲自品尝过之后,才会知道个中滋味。
有一年租房子,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一会儿,因没有钥匙开门,我就透过窗子往室内观瞧——被玻璃和纱帘过滤后的世界朦朦胧胧,越看越满意。可待跟随主人进入房间,拉开窗帘又打开灯,方知道与我刚才看到的根本就不一回事儿!
那次经历让我想到了既往——
刚从事心理咨询的时候,工作室设在一个破旧小区的一楼。大概每天都见一个穿着还算板正的中年男性进门就是一整天,而这个什么牌子都没有挂的房间总有些男男女女出入吧?
我就经常在咨询过程中抬眼瞥见小区内的某些好奇者把脸贴在玻璃窗上看我到底在做什么——那压扁了的鼻子和嘴唇煞是卡通,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老太太在与我的目光相对时的羞涩,竟让她的脸立马如少女般绯红。
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必须承认,他们都很善良。我也十分感激,正是这种像朝阳群众一样的警觉,才保证了小区的安全。
那一年,我被评为小区的安全和卫生双模范户,推荐人就是那位老太太,推荐的凭据大概就是她透过玻璃窗与我对视的那一眼。
岂不知,我的到来成了该小区最大的不安全隐患;至于卫生么?更是不像她所见。
这两件小事儿给我的教益远超过任何教科书,以至于让我不时地提醒自己不要相信“隔着玻璃窗”看到的世界,要想有真切的认识,必须入“门”,到“里面”去!
我对“共情”的理解因此而生动。
由此,我不再相信理论的客观和正确,而更注重体验的独特与真实。
我常常跟自己的学生说,成为一名执业的心理医生,第一步是砸烂那张“床”——普罗科拉斯蒂之床,不再迷信理论,更不能削足适履;第二步就要砸碎隔在我们和求助者之间的那扇玻璃“窗”,从进入对方起步,去感同身受,从而引发双方的对流。之后才能是“入心”的咨询,也就自然能如行云流水,最终水到渠成。
那天在青岛空疗听了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廖凤池教授的精彩演讲: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之路。晚上就此和一位老师聊天,慨叹这条路之艰难,但都觉得成长离不开体验和实践。
他说:“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并告诉我这话出自《阿甘正传》。我当时没有在意,今晨再咀嚼,方知内涵:美国巧克力每盒通常是12块或24块,每块的包装、口味和颜色不同,以前没有标示,只有拆开放在嘴里,亲口品尝后方知个中滋味。
嗯。拆开。放在嘴里。亲口品尝。
重温那部“反智电影”,再听那首叫《随风而逝》(Blowin’ in the Wind)的插曲: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一个人要走多少路)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才能称得上是个“男人”)
就这第一句,已让我潸然泪下。
我相信,在经过了一番生活和事业的艰难后,您也定能因这首歌而流泪——我们在此会彼此共情,因为共同的沧桑早已把那苑囿我们的“床”和隔着我们的“窗”给砸碎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13688/75743aacd82835f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