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杜甫劝友人不要插篱笆防止西邻无食无儿的穷苦妇人打枣吃时终于忍不住为这位伟大忠厚善良敏感的诗人痛哭一场。
不是杜甫选择了这个时代,而是这个时代选择了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杜甫的诗是记录最多民间疾苦的?也许除了与他所处的特殊时代有关,经历了一个盛世繁华的惨然落幕,并无力回天。但是写诗,为劳动人民写诗,为那些时代最不能发声的最底层的穷苦百姓留下在历史中悲苦的印象,这些都是诗人的个人选择。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历代祖先“奉儒守官”的传统使得儒家经世入世的思想深刻烙印在杜甫身上。但是他再忠君爱国,在饱经忧患历染风霜之后,他也看到了这个阶级的一些局限。认识到“盗贼本王臣”,他虽然搞不清农民起义和地方叛军骚乱的区别,但他其实是有高瞻的政治直觉的。看得出统治阶级常年好大喜功开疆拓土带来的后患。还有借助外族势力平定叛军所带来的隐患。但是这些都不足轻重,因为人微言轻,又碰上奸人当道抱负不得施展,终是潦倒此生。老病有孤舟的他最后在一个凄然的冬天770年于湘江船上逝世,享年五十九岁。这位伟大的诗人死后家人无力安葬他,只好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在43年后,也即813年才被孙子运回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安置在杜审言墓的旁边。一位伟大诗人的离开居然是这样凄凉悲惨,居无定所,在江上飘荡数日,衣衫褴褛,疾病缠身,但他临终还在关怀的是这个时代,“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在读《杜甫传》的时候,感动我也警醒我的一点是在杜甫做幕僚时,公务繁忙还要忍受同事的嫉妒谗言,身心疲惫。那时唯一让他得以安慰的不是别的却是那个时代让人感奋的挺拔卓越人物的精神:陈子昂,郭元振,薛稷。他们要么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的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的独立天下的个人的呐喊,要么海内通达者千万人落拓不羁劫富济贫受到武后赞美,要么就是画作有古风。那时时代的健康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也终于懂得为什么一个人要活成一支队伍,只有活出了属于自我和时代品格的人才能带给别人更多的光和希望,像黑暗中灯塔,黎明前的星光。一个人要努力活到极致,活出自我的光华,毕竟千万年前和千万年后只有一个独特的你曾经存在过。不要辜负自己的这一生。
读《杜甫传》令我不能释怀的还有一点,就是杜甫在遇到苏涣时,对方谈起自己的过去,说因为自己的族人中出了败类范目让朝廷征募他们去前线打仗并征敛布匹导致族人世代被套上枷锁无路可逃,所以他才率民劫富济贫,专杀嗜血商人和敲骨吸髓的官吏。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官逼民反的故事从来就没中断过。那些败类叛徒汉奸走狗也总是层出不穷不绝如缕,这是民族的劣根性吗?还是人性独有,而我们只是更严重一些?但即使是命定的,也会有循序的改变。希望我们这个弱点可以慢慢改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