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关于教育的定位我不清楚,有的说是“教育事业”,但“教育产业”也大行其道。不过在我们上学的年代,教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事业”型教育。毕竟“教育事业”与“教育产业”的定位不同,追求目标也就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天壤之别。
我们上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不收学费。各个阶段升学不用考试“全盘端”,没遇到少考一分,得多掏几千几万块钱,否则不让上学,那种近似绿林“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的事。都说“分分儿是学生的命根儿”,可我们从来没有把考分儿当成命根儿。
再一则福利则是纯对家长的。那时尽管从来不提素质教育,但实际实行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那时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尤其在作息时间上是日出而学日落而息。夏天上早自习,冬天上晚自习,下午太阳落山才放学。正好大人们下地,家里没人看孩子的时候孩子在学校,而且到了麦收、秋收的时候还放农忙假,帮助家长干点活儿。所以根本不需要花钱上午托班,补习班。老师就是老师,家长就是家长,专业人干专业事,老师从来不把自己“传道受业解惑”的工作推给家长。
1980年考上大学,“事业”的福利更加显著。没有学费,书费很少。吃饭给生活费17.5元,还有助学金4元。到放假时,学校早早的就把假期的生活费、粮票发给了我们。更让今人不可思议的是看病免费或叫公费,有病有灾儿去学校医院看病,5分钱挂号费就封顶了,检查、治疗、拿药都不用自己掏钱。若有大病需到校外医院治疗,办理有关手续后,学校就把预支费用转账给了相关医院。假期有病需要治疗,只要有医院的正式报销单及处方,回校后照样实报实销。
俱往矣!
张范津 2022.02.25(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