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芳

结婚后回娘家,妈妈总会买一大堆零食。一次问她,“都不是小孩子了,干嘛买这些?”
“小时候你们哪吃过这些?”妈妈叹气。
我们家孩子多,确实很少吃零食,小时候的馋相记忆犹新。
对于小时候的贫穷,妈妈习惯性地弥补,觉得亏欠太多,总是遗憾。结婚的女儿也是孩子。
没有满足,就意味着能力不够。
随着物质的富裕,现在父母把满足孩子当成一种习惯,觉得能力范围内的,立即满足,更意味着能力强大。
其实,不然。
最近,小米经常想到一出是一出,不能满足的就要翻脸。
早上小米一睁眼就说,“妈妈,我想吃橘子。”
“可是昨天晚上都吃完了呀!”我知道她可能想起来晚上睡觉前吃橘子的事情了。
“不,我要吃橘子。”
“那妈妈先做完饭然后给你去买。”
“不,我现在就要吃!”开始发脾气了。
“我知道你现在特别想吃,可是,我现在要先做饭,然后才能买橘子。”我耐着性子,那边眼泪汪汪了。
我抱起来小米,在厨房溜了一圈,成功转移了她注意力。等她阴转晴,我装作若无其事地说,“一会儿吃过饭,我们去买菜,顺便买些水果。”
“好耶!谢谢妈妈。”小米拍了拍手,好像刚才哭的不是她。
我暗暗虚了口气,觉得训练小米的延迟满足,还得加一把劲,省的哪天又来。
卢梭说,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办法就是:百依百顺。
众所周知的,谁也不愿意溺爱孩子,因为溺爱出来的孩子总是无法无天,做出来的事情也往往会超出家长的接受范围。
不能一味满足,就要让孩子学会节制和延迟满足,不然孩子无法体会“得不到”是什么感觉,更不知道努力追求一个目标的过程是怎样的。
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给孩子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并把这种思维方式泛化到和其他人的交往中,所有的人都是像爸爸妈妈一样地顺从我。
当现实和理想冲突了,孩子不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还会倒打一耙,“你凭什么不听我的?”
为什么要听你的呢?哪来的硬性规定?
其实,孩子没有正确的认知,他的反问是出于是习惯,是思维定势,就是父母从小养成的。
当然,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有度,能满足的,合情合理的,不一定要延迟满足,不然会打压孩子的情绪。

一个家长和我聊天说,为了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她都会提出一个条件。
结果,孩子在刚开始还信誓旦旦,没过几次,竟然和妈妈起了冲突,他大吼大叫,“我不要那个笔记本了,更不想天天都练字了,哼!”
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必须付出,这是妈妈的初衷。
可是孩子却认为,妈妈的爱都是附带条件的,我就不能无条件被爱吗?
在妈妈那里经常受挫,孩子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得到妈妈的认可,找不到归属感,会打压孩子的自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