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91035/205cd401e171722b.jpg)
《诗经.邶风.击鼓》是一首经典的战争诗。姚际恒认为此诗描写的是《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全诗从整体语言上看,平实朴素而又情真意切,极富现实主义韵味。
全诗共分为五章,前三章主要描写征人离家远行,奔赴战场的情景,叙述了主要事件,而后两句则抒发了征人与战友间同生共死的真挚情感,其间悲苦,令人唏嘘。
第一章中,士兵们在战鼓声中踊跃练武,做奔赴前线的准备,为诗歌的展开提供背景。当然,没有人会向往战争,“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中便呈现出鲜明对比,有人做着修筑城墙的工作,已然劳苦万分,而作者却要随军南行,参加更为艰险的战斗。
痛苦之上迭加痛苦,对比之下,战争竟比修筑城墙更令人深恶痛绝。一个“独”字,尽显悲凉决绝之意,表现出作者的愤懑和郁郁寡欢,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战争的反感。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不让我归家,我忧心忡忡,想必这是每一个士兵心中的苦衷。家是最温暖的依靠,而战争让人无家可归,使人有家难归,进一步体现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以表达内心渴求归家之意。战马不知去向,战士四处寻找,它却已“于林之下”。采用隐喻象征手法,写马儿不受束缚,跳脱逃跑,实则体现作者煎熬的内心,他不想马革裹尸还,他只想千里把家归。那一份隐秘的哀苦从字里行间挣扎出来,辛酸却又无奈。作者看似将不相关的内容插叙其中,却使情感的流露更加细腻深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是浓烈地表现了战友间同生死共患难的感情。在战争面前,只有战友是值得依靠的。共同面对死亡的交情,弥足珍贵,也值得珍惜。
最后四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更生动地展现作者的哀怨。两个“于嗟”四个“兮”,表露了作者无奈的感叹。之前上战场的壮怀激烈再次演变成无穷无尽的担忧与哀愁。或许没有缘分再相见,或许无法守住誓言,战场一别,离死亡的距离便不再遥远。
全诗的氛围都极为悲凉,作者心中的怨念也是有增无减。此篇控诉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不仅是生理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折磨。作者所追求的是个人幸福,而战争破坏了这一切,消耗了他的生命却又使他一无所得。
士兵们只是为国家效力的工具,他们的喜怒哀乐无人在意。个人自由难以得到尊重与满足,是作者产生厌战情绪的根源。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机器,而士兵只是机器上微不足道的零件,他们争来了国家的富足,却求不得自己的安稳。
反对战争,厌恶战争,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先叙事后抒情,情感层层递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真实而又凄哀的战争图景,可以说是战争诗中的一大精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