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师徒关系,今有师生情谊。其实殊途同路,有异曲同工之意。但却又似有不同。
在古代,无论是学手艺,求武功,还是入私塾,都得对师傅行叩拜礼。拜过师傅,便是师傅的徒弟了。徒弟随着师傅,不仅要学习“四书五经”,还要学会各种做人的规矩和道理。比如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古时候小孩子从小必须学习背诵的“三字经”里的开头几句。翻译成现代文字,意思就是:人生来都是善良的,性格也比较相近。只是不同的习惯和差异的环境使得每个人变得不同而已!十二个字概括出了人的本性!也是在教育孩子要做善良之人!因为善良是人之本性!失去本性的人便不能算是一个人了!
在如今家庭里,有些比较传统的人家依然能够看到中堂之上写着“天地国亲师”。这也是古人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五个字简单而又明了!寓意深远:人生于天地之间,成长于一个国家,由亲人抚养长大,有老师培养成才。作为一个人应该与天地合二为一,爱国家,孝敬父母,尊重老师!
还记得《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吗?武艺高深,神通广大。虽然他的武功很高,但他并没有得到师傅的全部真传。为什么呢?因为他行为不端正。学了一点功夫就喜欢在人前显摆、炫耀,容易引起大祸!所以被逐出师门!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想象古人在教育上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对于一个孩子思想的塑造。“没有规矩,不出方圆”。所谓规矩,便是教育孩子从小明白对错之分。长大成人后,成为一个学富五车、品德高尚的人!
如今的师生之间,和过去比起来,已经大不相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体思想框架下,社会上上下下以利益为重!学校拼命的抓分数线。高分!高分!高分!体育、思想品德、音乐……所有陶冶情操的副科全部取消!只为最后的大考!只看最后的考分!有了高分自然有了高录取率!学校的声誉自然提高了!生源多了,经济收入高了!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她)们并没有真正的领悟到学习的益处。只是为学习而学习!没有好的成绩就进不了名牌大学,进不了优秀的大学就影响将来的就业和工资收入!
所以,家长们为了孩子们能够考得理想的分数,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们身上!暗地里给老师们送钱!老师们也已经收得心安理得!
这样的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孩子们也深受影响。一个个都变得很功利性!老师们只看他们的分数,而不顾他们的成长!所谓的师生情谊,可能也只能成为一种笑柄了!
我认识一位朋友。是一名公务员。他曾经跟我谈过他和他老师的一段笑话。他的儿子在他曾经上过的学校就读。当年教他的老师呢如今已经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了!因为是师生关系,所以他和校长常常聚餐!
有一次在酒桌上,校长问他:“现在你给你儿子的老师包了多少钱?”
他觉得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说没有包吧,别人不信,说出具体金额来吧,似有不妥!他想了想,笑着反问校长道:“老师,你先告诉我,当年我在你的班上学的时候,我父亲给你包了多少钱?”
“哈哈哈哈哈哈!”校长尴尬的笑了笑,道:“不谈,不谈,来,喝酒!喝酒!”
如今的师生情究竟有几分真情在?答案真的不好说。一言难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