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摩旅,我必提前做好详尽的攻略,有关路线、景点、饮食等等,似乎万无一失。但这次锡南之旅仍然是状态连连,许多事不尽人意,或大出我意料,回来后我整个人也像是脱了一层皮似的。
时间是早就定了的,7月4日是我的休息日,但当天的最高气温高达36度,气温相当"劲爆″,而我也很是"执坳″,定了的事就必须干到底。
早上5点50出发,一路顺风,行至景区所在的鹅湖镇外时已是上午8点,按原定计划先去找一座叫乐稼桥的古桥。在镇北的尚书宛小区问了几位路人,但几位老人相当"自我″,我不论用普通话还是宜兴话提问,他们只用无锡土话作答。虽然宜兴无锡接近,但他们年纪大了,口齿很不清楚,一通比划加上手势后,我终于知道了桥大概的方位。
在一座大桥边我停车佇望,按以往的经验,古桥必定在新桥之侧的密林深处。顺着田间小道我步行了有一里多路,才在河边树木茂盛之处找到了一座三孔石梁桥,此桥建于晚清,横跨在黄塘河上,是旧时连接甘露和荡口的主要桥梁通道。
乐稼桥在我的攻略里,是想尝遍荡口古镇所有美食的。但当我告别了古桥,饥肠辘辘地赶到荡口,想一饱口福时,却遗憾地发现,那些攻略里的豆花、馄饨店均没开张。顾不上欣赏镇上的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一路小跑,从镇东赶至镇西,才寻见有一小笼包的店招在飘扬。汗流浃背加饥饿难耐,进得店内什么现成就吃什么吧,老毛病低血糖犯了就麻烦了。
这家"硕果仅存″的餐饮店里仍是人可罗雀,36度的高温下,店主仍舍不得开空调,仅是开了一只电风扇。等着小笼包上桌前打量四周。墙上的广告牌里"千篇一律″地在攀附着那位风流天子乾隆帝,无非是说他什么时候在此处留情,尝过某某食品后大加称赞等等的言语。但等那皇上十分希罕的包子馄饨入口后,我浑然没觉得有何美味,直和那城乡结合部小吃店里的充饥之食味道相仿。
赶场、赶场,计划中上午先要去甘露寺游玩的。但攻略有误,此寺非彼寺,我想去的是刘备招亲的甘露寺,它在离此地一百多公里之外的京口北固山,而这个甘露镇的甘露寺只是同名而已。进得寺来,就见四处如出一辙的黄墙黑瓦和亭台殿庙,聊是无趣,我很快就退了出来,下个目标是甘露老街。
甘露寺 什么亭?甘露老街并不长,周边有不少老巷子,从巷子深处往外走,两边的建筑次第更新,恍若穿越时空而来。甘露大街60号,是增善堂旧址,始建于元代,历代经过多次修缮,结构基本保持完整。据记载,古时增善堂是义仓,一则用于储存粮食以备荒年,一则粮食可以用于救济困苦人群,后来还曾用作他用,到了如今,甘露居民还会“众筹”在此吃上一顿年夜饭:每家带上一两个菜,大家在欢笑中辞旧迎新。
堆栈石刻 推栈 翰林桥 孟氏故居增善堂旁是寺弄,是甘露最古老的一条巷子,入口处的悟真道院,是如今甘露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道院外墙的青石砖上,还能见到早年失火后焚烧的痕迹。如今的悟真道院经过整体修缮,改名为月溪书院。
穿过巷子就到了北市桥,这里以前叫翰林桥,从前甘露的孩童上学时便从此处过河。到了翰林桥,也就到了孟晚舟外婆家,桥东侧便是孟晚舟的外公——孟东波的故居。这是一间狭长的清代老屋。
甘露旧时有“金甘露,银荡口”之说,甘露镇水系四通八达,南北向的是甘露的“母亲河”月河,又名月溪,为古时甘露的“市河”,顺着河流一路向南可以看到月河在此转向望虞河,形成一轮弯月,称为“弯头上”,河流因此而得名。说到水,就不得不提甘露的名字由来了,在多部古籍中都曾提到,昔时有一场甘露降于此地,“乃置市”,这便是最初的甘露。
东氿听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