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下午好。每天看题目、解释的朋友,如果喜欢我们的小栏目,欢迎邀请其他家长入群、加入我们。推荐他人入群,可以获得《数学一起搭》的电子教案,私信告诉下ADA即可。
大家可能发现了,ADA给的选项其实和题目或多或少都有关联、都有可能成为选择项。
a)多数是负面的信息。✅
b)家长的看法和结论居多。✅
c)带有家长抱怨情绪。✅
d)家长已有既定认为的想法在心中。✅
上周花了2天,描述了外部环境对于孩子自我评价的影响,引出外部环境偏正面的因素。本周说说外部环境偏负面的因素——给孩子设定了固定的角色、贴了标签,这些固定的角色与标签都是负面的。假设你是孩子,你听了父母脱口而出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怎么总是拖拖拉拉?”——反问,提问的前提是家长认为孩子拖拖拉拉。
“你吃饭没有吃相啊!”——看法,没有事实支撑。
“一个人吃零食也不分点给其他人,真贪心。”——虽然有事实,但是只是结论、看法,评价性的描述。
“这么小气,不就把玩具借给弟弟玩一下。”——看法、评价性,建议。
“碰哭精,这有什么好哭的?”——看法、评价性,评价性。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话语的根本问题出在哪里?生活中,我们的话语充斥着个人看法、无依据的结论,评价性的描述,当这些描述输送对象是孩子,而且描述的内容偏负面、抱怨,那么无形中我们就已经给孩子“戴了顶帽子”。你愿意给孩子“戴”不合适的帽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