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 ,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对方就能够明白。比如:在房间看电视的孩子叫道:“妈,我口渴了。”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孩子是希望妈妈给她拿饮料。
然而,另一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比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呀!”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她先生可能会以为她只是在指责他。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这时,我们的谈话对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比如:一位乘坐火车赶往机场的先生气冲冲地对太太说,“我从没有看见开得这么慢的火车!”他太太不知所措,什么话也没有说。通常,大多数的人在没有得到期待的反馈时,会将所说的话重复一遍。这位先生也是如此。接着,他就高声喊道:‘我从没有看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
太太更加局促不安。她转过头去,和先生说:“这趟列车行驶的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她先生听后更加恼怒,更大声地嚷道:“我从来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这时,太太终于失去了耐心,厉声地说:“那你想怎么样?下去推火车?”于是,两人处于痛苦中。
这位先生想听到什么呢?也许他想要的是理解。如果太太意识到这一点,她也许会说:“你希望火车开得快一点,是担心误机吗?”而在之前的对话中,太太感到了先生的不安,但不清楚他想要什么。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比如,如果父母问“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可以行说出感受和需要:“你的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
我们在与另一个说话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所回应。也许,我们想要的只是他人的理解。或者,我们希望有人倾听并了解我们的处境。或者,我们期待的是如实的反馈——我们想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当然,有时我们希望他人采取某种行动。
总之,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阅读笔记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