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出个人的认知范围,对两类人来说有不一样的影响力,第一类是幼稚型,这类人的观点是哦,对这件事,是这个样子啊,但我还是不信这件事。第二类是开明型,这类人是把这件事当做一次人生指导,看原来这件事还能这样做。首先把你自己放在一个我不相信这件事,我有我自己的看法,我拒绝接受被说服的位置,那么你不学的动机又有多少呢?傻逼与天真接受和愤世嫉俗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了寻找借口的源动力都是遮掩自己的愚昧。那么在自己的认定范围把一件事干下去好不好呢?认知范围内活动有没有局限性呢?当然不学无术可以形容那些不思进取的人,我就有认知偏差,我就不学,我就不需要改变,我过得很好对吧。
作为开明的人,我们可以假设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某方面都可以充当我们的指导老师。我们可以通过与未知建立联系,我希望从我未知的领域,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些东西,并且能够与他分享我对未知的探索,如何在自己的思维逻辑上打破旧有的模式。这就形成幼稚型的人会已知永远是保真的,无法打破常规的,而开明的往往对未知的更有兴趣,更有动机去探索。
比如一个流水线工人,他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绝对可以做的分毫不差,无可挑剔,这完全可以靠熟能生巧去做。但是如果他需要换一个工作,需要挑战一个工作上的创意,他是选择幼稚型呢还是开明型,前者让他最后下岗待业,而后者可以持续的做到产品创新。这是一个非常简约而不简单的道理。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和批判性的思考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