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每近春节,父亲都很忙,我也很忙。父亲是忙着帮村里人写春联,而我则是忙着收春节礼。我家祖上太爷爷辈成份不好,再加上父亲兄弟姊妹7个,家境贫寒,他排行老大,于是跳级上了三年的小学,就回家务农了。父亲虽然只上了三年学,可据说当时学习成绩全班第一,识得许多字,也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毛笔字,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父亲为人谦和,所以,一进腊月,来找父亲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
我家里备有笔墨,来人只需带上红纸即可,如有现成的内容,父亲就照着写,倘若没有,父亲便能想出很多对仗工整,紧跟时代的赞美改革,拥护开放,歌颂农民红火生活的好春联来。比如“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爆竹声声催快马,梅花朵朵笑春风”;“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万木荣”;“开拓路上春丽,改革枝头花繁”;“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等等,父亲每次总能妙语连珠,脱口而出,惹得旁人赞叹不已。那个年代,父亲写春联成了村上的一道节前靓丽的风景。很多时候,父亲要一直写到大年三十,挑灯夜战也是家常便饭。
那时候,我还没上学,个头儿连方桌边都够不着,于是就在一旁帮着裁纸,负责把写好的春联平摊在地上,等干了之后,再一家一家的捆在一起。另外还负责收拾零碎纸片,抱到厨房扔到柴火堆里。我在屋里忙着,可小伙伴们在外面又是放爆竹,打弹子,又是拍年画,跳沙包,玩得不亦乐乎,惹得我心里直痒痒。可我终究还是坚持帮父亲干活,倘若,有人真是要夸我懂事听话的话,那这次算是真的错怪我了。因为我跟着父亲干活是有“好处”的。父亲为人很厚道,也乐于助人,所以起初来找他写春联的人都带点儿点心或者水果的,有的甚至还捎上几块,可父亲那里肯收啊。他常乐呵呵地说:“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这点儿忙不算啥,再说帮大家写春联,也是个喜庆事儿,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于是乡亲们也就作罢。
可时间长了,他们也过意不去,于是就把目光瞄准了我,常常在放下红纸之后,就把我拉到大门外,有时候塞一把糖果,有时候塞两个桔子。有的带根铅笔,有的带本小人书。有给弹子的,煮鸡蛋鸭蛋的,也有给鸡蛋糕、大白兔奶糖和玉米软糖的……总之,在那个年代,小孩子们都喜欢,我全单照收,并把这些东西统统和小伙伴们一起“享用”了。所以从小,我就不像其它小孩子那样死缠着家人要吃要喝要玩的,父母还常在别人面前夸我乖呢。他们那里知道,我是让这些“礼”给“喂饱”啦。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来找父亲写春联的人少了,因为街上都有现成的春联卖,各种款式,各类字体的都有,内容也十分丰富。
没人再找父亲写春联了,节前门庭若市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我问父亲:“没人找您写春联了,是不是有点儿失落感?”可父亲却说:“没有啊。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农村的进步,是好事。我应该高兴才对。”话虽如此,可我从父亲的眼神中分明读出了几份对往昔的留念和不舍,我也格外注意宽慰他。直到今天,父亲恐怕还不知道,我当年背着他收礼的事儿。如果父亲知道了,肯定会责怪我的无知。没人找父亲写春联了,我背着父亲收礼也算画上了句号。可对那些春联,那些小礼品,那些逝去的曾经无限美好的时光却记忆犹新。
作者:旸瑫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385294448f86
今天凌晨,当央视春晚进入收官阶段的时候,微信里跳出来了「旸瑫」老师的这篇《背着父亲收礼》,立刻被它牢牢吸引了。先粗略读了一遍,了解了大意,又展开细细品读,微信里面的信息也暂时划上了休止符。贫瘠生活中的快乐回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作者对乡亲们的强烈的感恩心态,跃然纸上!
《背着父亲收礼》,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家乡乡亲们过春节的民俗风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了这样的话“我从父亲的眼神中分明读出了几份对往昔的留念与不舍。”这是作者在赞叹之余的一种委婉的惋惜。是父亲一种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表现出的一种落寞与无奈! 因为,“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这是一种对民间传统的趋同和留恋,更是对父亲的赞美与讴歌。
发现本文主要有以下亮点非常值得学习。
一、选取了有意义的题材,提炼了年味儿的主题。
在春节期间,作者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写春联一个个事件,一幅幅场景,通过自己的深刻感受和独特体会,加以集中强化,从而挖掘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揭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围绕中心,联想深远,能放能收,舒卷自如。
在这篇作品中,时而写人(家人概况 ),时而记事(写对联),时而抒发感受、(心里痒痒的)时而议论想象。(父亲的厚道)思路纵横驰骋、豪放不羁,但不是无边无际,也没有信笔涂抹,而是放得开、收的拢,看似漫不经心,细查丝丝入扣。看起来很散,实际上非常集中。
集中用我的视觉反衬父亲的无私奉献,用我的收礼体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借往事歌颂了父亲高尚的人格和乡亲们的有情有义。
三、文章表现手法多样化
作者通过记事(写对联)来描写。先从整体情景进行全面的概括描述,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和气氛,此后,抓住事件的关键部分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收礼),展开详细的刻画和描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文章末尾的抒情与议论,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语言锤炼功力深厚
他们也过意不去,于是就把目光瞄准了我,常常在放下红纸之后,就把我拉到大门外,有时候塞一把糖果,有时候塞两个桔子。有的带根铅笔,有的带本小人书。有给弹子的,煮鸡蛋鸭蛋的,也有给鸡蛋糕、大白兔奶糖和玉米软糖的……总之,在那个年代,小孩子们都喜欢,我全单照收,并把这些东西统统和小伙伴们一起“享用”了。所以从小,我就不像其它小孩子那样死缠着家人要吃要喝要玩的,父母还常在别人面前夸我乖呢。他们那里知道,我是让些“礼”给“喂饱”啦。
这是作者童年的回忆,生动细微地写出了一个小朋友的心理。语言朴素自然,平易亲切,很容易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也着实勾起了我对叔叔帮着别人写对联的场景的回忆。现在叔叔早已离开多年,如果没有这篇文章,几乎失去了对这位叔叔的记忆。谢谢作者,好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还要指出一点,作者背着父亲收下的礼品和小朋友(肯定也包括写对子送礼家的小朋友)分享了,作者的人格得以丰富和升华。
对于老师的这篇作品理解的远远不够,朋友们多多指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