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很好: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宽容给了陌生人
中国人似乎有个传统,“打是亲,骂是爱”,千百年来一句戏言却成了很多人真实的写照。
我们从来都不会好好说话,似乎羞于表达夸奖,表达爱意,总是喜欢拧着来。
一段亲密关系中,产生间隙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不会好好说话,也就是用了对方不舒服的方式来表达。
爱孩子就要懂得与孩子沟通
而在亲子关系中同样如此,我们明明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却总是把爱说成了伤害。
所以说,我们不缺一颗爱孩子的心,缺的只是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当孩子准备去考试的时候,我们明明可以说一句:“宝贝,加油!我相信你可以考的很好!”。
却忽然冒出那句:“临时抱佛脚,看看你考试能考几分。”
孩子长大挣钱了,节日的时候给妈妈买了朵花,妈妈明明可以说句:“哇,宝贝,这花真漂亮,你眼光真好,我很喜欢。”
却一定要抱怨句:“买花多浪费钱!真的不会过日子啊!”
我朋友和我说,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妈妈明明很爱她,但是从她嘴里说出的刻薄话,自己真的受不了。
她发誓以后一定不能做这样的妈妈。
但是结婚后,她妈妈的这种行为毫无征兆的遗传到了自己身上,她对孩子讲话毫不客气。
孩子见人不打招呼,“你怎么这样,平时都白教你了吗?一点出息都没有!站没站相,跟个哑巴一样!”
明明本意是想关心孩子,为啥说出的话,却像刀子一样,一刀一刀咄咄逼人。
日积月累之后,孩子慢慢产生了逆反心理你又会回头问:“为啥我说什么,我孩子都不听,都嫌我烦呢?”
其实这都是不会好好说话,不懂得好好说话的后果。
当我们打着“你是我生的,你就得听我的”的想法去孩子交流时,那这种沟通完全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出发点就错了,孩子从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孩子本是独立个体,我们应该平等去对待他、去尊重他
最深的爱往往藏着最锋利的刀 常听到一句话:“中国父母永远在等孩子的一句谢谢,孩子永远在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有太多的父母,他们明明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明明可以为了孩子放弃生命,但他们从不会表达爱,甚至觉得讽刺、挖苦、训斥才能磨炼孩子的意志。
沟通的错位,让本来就别扭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
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个例。
其实不然。
近几年,因为家长和孩子的情绪失控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件层出不穷。
在江苏扬州,也曾发生一起11岁少女坠楼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因为假期作业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
女孩作业还未完成,家长便催促其写作业,母亲激动之下,说了狠话。
少女心里瞬间崩溃,觉得母亲不要自己了,自己是个累赘,于是做出了傻事。
有人管这叫做 “打击式教育”,打着爱的名义的目的来激励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但其实哪有什么 “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披上教育的外套,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不当的行为找一个借口而已。
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诚然,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的期许,但当父母低估自己的话语对孩子的“杀伤力”,带给孩子的只有无穷的失望,甚至是毁灭。
学会正面表达才是给孩子最大的爱
曾经看到一个话题#鼓励式教育有多重要#。
杨迪在《青春环游记》中与父母之间的谈话引起了大家的感慨。
在对父母说的话中,杨迪透露出了自己从小就没有被父母否定,爸爸妈妈没有阻碍过他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从妈妈那里得到的都是“你很棒、你很好”这样的话语。
“无论我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父母给予我的除了爱,就是鼓励。也正是这份爱与鼓励的坚守,造就了我现在乐观的心态和面对生活积极的态度。”
杨迪父母的"鼓励式教育",让他打从心底里认为自己足够优秀,往自己想要方向和道路前进,他说他现在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不禁让我想起包文婧,她就是这样一个“鼓励式教育”的妈妈。
饺子学钢琴的时候总是觉得太苦太累,时常跟妈妈抱怨:“弹钢琴一坐就是一整天,太无聊了。”
包文婧没有指责孩子,反倒是很温柔地告诉她:
“很辛苦,那说明你真的很有耐心,有毅力。我说你很难得,肯定别的小朋友都做不到。”
结果,饺子就真的愿意继续乖乖学钢琴,还和妈妈说“我还是能坐得住的”。
听完包文婧的夸夸教育后,何猷君忍不住夸赞这技巧好聪明,奚梦瑶感叹道“原来孩子是靠唬的”
包文婧连连摆手,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是包文婧站在饺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饺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觉得自己能坚持下去。
包文婧用亲身事实证明:正确的引导比一万句教导都有用。
这样的鼓励式教育值得每个父母学习。
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从来不是踩他一脚,而是帮助他,接纳他,陪他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多抱抱孩子,多亲亲孩子,真正的把爱给带孩子并让孩子感到是她最需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