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起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时候,作为移民的后代,仿佛心中的某种东西被拨动了。多少人去那里寻根问祖,曾经多少老一辈人时常把它挂在嘴边,为什么会有大移民?明朝从山西大量移民,山西哪来那么多人口?
大移民的历史背景
山西历史悠久,尧舜的发祥地,就在晋南的运城,临汾的汾河流域。卫青,关羽,王勃,王维,司马光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出自山西。山西从地理上讲南部、西部被黄河包围,东部是太行山,有多个险关分布四周,中间有汾河冲击而形成的盆地。历经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后,隋唐时期,成为民族大融合的融炉,因水利资源丰富,粮食产量高。成为比较富庶的地方,并州太原的繁华仅次于长安。到北宋时晋北成为与辽国战争的前线,北宋初年,杨家将就在雁门关抗辽。南宋又成了金的地盘,山西变的千疮百孔,被达官显贵遗忘抛弃了,繁华不在,而乡野的普通民众却开始慢慢的发展。
元代山西成为帝国的腹地。称之为中华母亲河的黄河,在中国历史上,也称“中华之患”。在元朝统治中原不到100年的时间里,黄河多次泛滥决堤,中原各地连年受灾,各地百姓揭竿起义,元朝廷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当时河南,山东,安徽百姓伤亡最重。公元1344年山东,河南降雨数日,黄河决堤改道,河水在山东曹县向北冲开白茅堤,平地水深两丈多,六月又向北决堤,沿岸州县皆遭水患,今天的山东,安徽,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成为千里泽国,波及地区的百姓纷纷逃到山西晋南一带,这里地势较高,不受水患,独特的地理条件,数年风调雨顺,来到这里的百姓生活相对安定,晋南一度成为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地方,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甚至河北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在山西四处寻找落脚的地点。
元朝丞相脱脱用贾鲁治理黄河,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因腐败给沿岸民众又造成了灾难。贾鲁从汴梁,大名,泸州等地征调民工15万人,军队两万,治理黄河。朝廷贪官污吏克扣工程款和伙食费,大量的民工在饥饿的情况下从事高强度劳动,给的休息时间又少,很多人因此而死去,贪官污吏在沿岸贪赃枉法。白莲教借机起义,后来有了“红巾军起义”。
起义军几次进攻山西,都因山西地势易守难攻而告退,再后来朱元璋凤阳起兵,蒙元朝廷各势力却一度内乱,在中原混战,蒙元将领扩廓帖木尔汉名为王保保,有较大军事实力,山西是他的根据地,在大明军与蒙元战争的前中期,山西未有较大战事,朱元璋平定南方后北伐蒙元,山东,河南,河北是主战场。兵难之后,又有流民进入山西。明军兵锋指向山西的时候,蒙元朝廷已到末路,明将汤和进攻山西,却被王保保击败在上党韩店,战场又转入了河北境内,后来王保保在河北涿鹿被明将徐达击败,所以山西地区,灾害战事波及较少,却因此人口增加。据史料记载,明初全国有6000万人口,山西就有400多万,而当时的平阳府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朱元璋的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天下,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成为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取了郑州知州苏琦等人所谏;“徒人民与内地,垦田以实中原,……召诱流徒未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耕耨,其守令能增户开田”。由此拉开了大移民的序幕。
中书省制定策略,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于一地。同宗同姓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好好的一家人被拆得七零八落。人为的制造了亲情割裂,生离死别,移民过程中也使用了一些哄骗手段。但总体相对而言,朱元璋的移民和他儿子朱棣比还算是比较好一些的,他吃过苦的,懂得民间疾苦。朱元璋多次下令,免除一些地方的钱粮赋税。史书记载,洪武四年二月,朝廷命工部遣官往广东买耕牛,给中原屯种之民。
朱棣的移民
早期朱元璋时期的北方移民,在后来朱棣对朱允炆的皇位争夺中,多数又流离失所。在朱棣夺取天下以后,又开始了持续的移民,近代中国北方各省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就是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当年朱棣的燕军与朱允炆军队在河北、山东,苏北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朱棣夺取天下后,为了恢复北方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
大槐树移民的官方资料,
据《洪洞县志》《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汾,和平阳没有土地和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在“树身树围,荫蔽数亩”的汉槐下,当地官员为被迁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
由此可见,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代是在永乐年间,大槐树在永乐年间是移民的中转站,移民在这里领取“凭照川资”踏上艰辛旅途
大槐树移民的民间记忆
官府哄骗民众,愿意移民的在家等待,不愿移民的三天内赶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合登记,于是三天内大约有十来万人到大树下集合,结果被官兵团团围住,用绳子一串串的捆绑起来,在百姓的哭喊叫骂中开始登记造册。有的半途逃跑,被追回来受到残酷的惩罚,有的被割去了耳朵,有的在脸上刺了字,民间还相传剁小脚指甲做标记,防止逃跑。手被捆着走路,方便称之为“解手”,由此而来。通过两半的小脚趾甲判定是移民后代之说,也由此而来。留下的心灵创伤,数代人都不能愈合。
大槐树情结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的离开家乡,总有割不断的故乡之情,他们凝视古槐,听见栖息在树杈上的老鹳的叫声,在他们听来,那是一声声的悲鸣,想着自己这一生都不一定能够再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们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能够顺藤摸瓜的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面的老鹳窝说,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到这棵筑满老鹳窝的槐树,然后再慢慢的找自己的老家。中原地区少见老鹳,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老鸹窝了。人们无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说一声是洪洞大槐树老鹳窝下的人,都亲热无比。
老鹳
老鹳即鹳鹊,盛唐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古名叫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蒲城与临汾市洪洞同属于晋南地区,可见鹳鹊古时在晋南较多,那大槐树上的鹳鹊窝,那一根根枯枝,都是一段段乡愁。
汉槐
那个在汉代栽下的古槐,同根而发第一,第二,第三,现存的已经是第三代树了。第一代树和建于唐贞观二年的广济寺在明代移民后已经被汾水冲毁了,第二代树也干枯了。近代辛亥革命后,1911年底,清军北洋精锐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率兵五六千,进入山西镇压革命军,当卢永祥的大部队开进山西,准备血洗晋南洪洞城时,冀鲁豫籍的士兵们看到城外的大槐树,他们竟然纷纷放下武器,卸下盔甲。士兵们一个个跑到树下,折槐枝为香,下跪参拜。无论长官如何发号施令,所有人都不愿进攻洪洞城。他们都相信。这里就是他们祖先出发的地方。
移民认山西洪洞是祖籍地,大槐树成为了祖籍的标志。它寄托了中华大地上众多儿女对生命之根的追寻情怀。使我们那古老的乡愁得以安放。成为民族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在农村的各家户院子里,都见过有栽种的槐树,现在才知道,那一棵棵槐树,不只是为了在树下乘凉,所承载的东西,原来是多么的厚重。
大移民从洪武初年开始到永乐15年结束,移了50年,迁移100多万人口,有汉,蒙,回等民族。800多个姓氏从山西走出,大规模移民的有七次,先后十多次。移晋南,晋东南,晋中,和吕梁的人民,分别被迁移至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山西北及东三省,等18个省的490多个县市。前面已经讲过,移民当然不只是山西地区的人,全国各地逃入山西的人首当其冲,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土地。留下来的人,同样也是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洪洞大槐树下可能只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所有的移民都从那里出发,也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情感的依托。被记录进各地方县志,众多的家承祖谱、祖碑。很多移民为了不忘故土,他们的后代纷纷登记族谱。将迁徙的事记录下来,历史的注意力从来不在民众身上。而民众却承载着历史。600年后的今天,移民的后代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有的还远到了南亚,大移民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移民史料记载:
1373年:迁山西与河北真定民到安徽凤阳,数不详。
1376年: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遣赍冬衣给之。人数不详。
1380年:山西招募2.4万户百姓从军,后又还为百姓。地 点未知。按每户6人估算,人口有14.4万。
1388年:迁山西泽、潞二州无田民到河南彰德、归德、太康,和河北真定,山东临清。
1389年:山西贫民迁居河北大名、广平和山东东昌三府,人数估计15万左右。
1389年:山西沁州116户700人自愿外迁屯田,目的地不详。
1392年: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从平阳府选民9卫50400人,太原、辽、沁、汾等地选民7卫39200,共89600人,到山西大同、内蒙东胜屯田。
1392年:山西移民共598户,分别迁至河南彰德、卫辉,河北广平、大名,山东东昌,河南开封、怀庆等地。人数约4000。
1395年:山西马步官军往塞北(陕北榆林)筑城屯田,人数26600。
1402年: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1403年:有罪者及妻、子发北平,永平,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
1404年:山西迁往北平,1万户,约6-7万人。
1405年:山西迁往北平,1万户,约6-7万人。
1406年: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愿到北京为民,人数约1000。
1407年:山西的平阳、泽、潞,山东的登、莱等府州5000户迁往北京,人数约3.5万。
1414年:吏和山西等处流民充延庆,数不详。
1416年:山东、山西、湖广流民2300户迁河北保安,人数约1.5万。
1417年: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迁往北京和河北广平、清河,人数不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