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好的教育
一
和一个同事聊起孩子。这个同事感到忧心忡忡。孩子的成绩逐渐下降。他说,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成绩还可以。到了初中,初一第一学期上半学期还可以,能够到班级的中间。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差的不是一般。孩子不是不会,能够写出答案,就是懒得不写过程。其实,从同事的聊天中,我知道这个孩子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没有对于过程性步骤做出训练。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基本习惯。做题,写出做题过程,就是思维的展示过程。很多的老师,没有认识到书写做题过程的重要意义,认为书写过程不过是为了能够获得考试的分数,不能够提高到思维的训练程度。平时的学习,专注于学生对于答案的正确率,而不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所谓的学习,就是记住答案,能够在试卷上考出高分。片面的追求成绩,关注分数,学生只要记住固定格式,能够在考试的过程中把答案写在试卷,就算学生掌握了学习。其实,这种掌握,隐藏了学生对于知识没有掌握的缺陷。思维没有跟上,只是记住了格式。稍微的变化,学生还是不会做。而且,我们很多所谓的好老师,就是根据好老师的经验,把所谓难点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容易掌握,能够熟练做题。这种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思考过程剥夺,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一个单纯的知识点。
这让我想起一个琵琶培训班。老师利用十几节课,专注的训练考级的曲子。小学员,几个小时,单纯的谈几首曲子。小学员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贪,这里面含有什么乐理知识,有什么情感,只知道老师要求这样做。小学员机械的训练,最终还是可以取得不错的过关率。这样培训出来的小学员,根本不会弹琵琶,偶尔会谈几首考过的曲子。这个过程,也省略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把学琵琶简化为考级。考级证书越来越高,学习琵琶培训的人也越来越多,而真正会弹琵琶的人却不多,喜欢琵琶的更少。因为学习没有带来乐趣,没有让学员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所以越学越不爱学习。同时,也没有培养孩子的学习音乐的思维,只是单纯的记忆考点而已。也和我们的教育很相似。
二
这个同事,面对孩子的不足,选择的是让孩子转学。他认为,可能换一个环境,孩子会好一点。他的这种做法,把孩子的学习归结于环境。这种简单的做法,不会对于孩子的学习有帮助,只会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加的糟糕。而且随着环境转移,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隐蔽性更强,很多问题会隐藏。他说最后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休学。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能够看见家长的无奈,也能够看见家长的一种期望。不过,这个孩子的解决,还需要从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上进行改变,才能够有所提升,否则很难。孩子的教育需要寻找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盲目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