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小时候看影视作品里,常会有这样一位打更人打着梆子或锣,告诉大家时间也提醒百姓注意防火。
从古到今,火情都是让人警惕的“洪水猛兽”。尤其在古代,一旦救助不及时,一间茅草屋,很可能顷刻间便会化为灰烬。
所以,古人高度重视防火,那么他们是如何预防和应对火情的?
近水设置
优先选择近水位置构筑建筑。只要有条件,小到百姓屋设,大到城池建设,都会尽量选址近水部位。
因为这种方式既有利于生活,比如农田灌溉、乘船出行、养鱼,更有利于防火取水;而且环境相对湿润,不易干燥自燃。
如果没有这种自然条件,则在建筑内设置用来储水的水缸,或是打设水井。这样一旦发现火灾,取水更加便捷,可以及时将火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火墙&封火墙
明代建筑中就已经出现了封火墙。其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据传明朝弘治年间,当时任徽州知府的何歆,发现当地频繁发生的房屋失火。据研究发现建筑多密集,火借风势,很容易引燃周围的房屋。所以,创造性地提出了设立“马头墙”,把火限制在马头墙内,使火只能往上烧,从而起到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此外,同样从明朝起,南方的民间建筑建造时开始在墙上涂膜灰泥等。该方式可以减少火势的蔓延,也可以阻隔烟雾的弥漫。保证居民安全,起到延长火势救助时间的作用。
防火机制设置
据记载,从西周朝时起就设置火政官,主要分为司烜、司爟和宫正,用来预防和处理火情。
司烜负责在夜巡,提醒人们注意防火。本文开篇提到的用于提醒大家注意防火的更夫就属于司烜下属。司爟则负责火情过后,对火情起因进行分析处理,对纵火者追究责任。宫正负责宫中的火情预防及处理。
此外,从宋代起,在城市重点区域或重要建筑附件会设置望火楼。这是一个相当于消防报警中心的存在。
楼上会有人昼夜值守,一旦发现火情,就用旗帜(白天)或击鼓(夜晚)的方式进行报警。
宋代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专职消防队“军巡铺”。据《梦梁录》记载:临安“官府坊巷,近二百步,置一军巡铺”。全城建立望火楼二十多处,消防部队人生多达2300人。
纵火处罚
预防火情,除了物理设置、机构设置,古人还在律法上做出了严罚规定。
大秦律中对纵火犯有明确的处罚规定:“方燧延燔里门,当赀一盾;其邑邦门,赀一甲。”简单来说,就是纵火者要罚款。对老百姓来说,少则伤筋动骨,多则倾家荡产。
《唐律疏议》中对故意纵火者:故意放火者,处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另外,根据损毁财物程度、是否伤害到他人的人身安全,又有不同的刑罚。对纵火导他人死亡的处于斩首之刑;损毁财物“满十匹”,会被判处绞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