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参加和美课堂培训时,听过孙庆博老师的课。在那堂课中深深地被孙老师的朗读功底所吸引。学生们在课堂上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人物情感,一堂课生动活泼,学生也受到了朗读训练。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想必只要学生们通过读达到自悟,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所以本节课中我也尝试着知道学生们读。读对话、读心理活动。
先让学生自读文章,检测读文是否流利。接着指导第一自然段需要强调: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这两个词语,以突出文中我的认真劲儿。
读2-4自然段,请学生画出描写同学反应的句子。师生共读,在这里对孩子们的朗读进行了指导。比如我一直在引导学生放开了读,同学们是在嘲笑文中的我,在这里我就用迁移的方法,感受迁移到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课堂上突然有人做了奇怪的事,跟我们不一样的行为,我们会怎么嘲笑他呢?
学生们尝试读,读得很好,但总觉得不太真实。于是我就提醒学生可以加动作读,比如拍桌子、捧腹、用手指着,怎么真实怎么来。果然效果出来了,学生们很起劲,读得也更真实了。
包括课文后面的对话,本课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训练点,就是标点符号。本课的标点符号在指导学生读文时特别有用。比如第11自然段的破折号在这里就是拉长声音的作用;第13、15自然段的省略号是停顿的意思,说话断断续续。在读之前先让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对于读文指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
读文后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这些发言,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所以我觉得再次上课时可以给学生带一个杨桃放在讲桌上,让他们真切去观察,体会蕴含的道理就不难了。课堂设计有想法,朗读指导也很到位,但是如何把控课堂,让课堂有序进行是我需要努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