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煎熬的。
就如守着寂寞深闺等一个人的回心转意,或是寂寞残冬里,盼着第一朵花开的消息,人们盼望着春天早一点来,疫情早一天结束。
然而,这个冬天似乎反常。三九四九天大雨滂沱,本以为是无雪的暖冬,立春过后连着下了两场雪,雨水节气的前两天落下了入冬以来最大一场雪,温度也跌倒了谷底。春天,似乎还很遥远。
从来没有享受这么长的“假期”。都说人是群居动物,野兽才喜欢孤独。特殊时期考验的是一个人独对自己的能力。自是有事儿做,先是规律作息时间,平日懒得整理的被褥,天天叠放整齐,白天绝不睡觉,看书,临帖,健身。蝇头小楷一丝不苟书写《道德经》,又翻出陈鼓应老子译注,边研究边誊写,10天5000字。把扔了多年的硬笔书法也捡起来,反复临帖,制作视频给学生们看。坐得太久,腰疼病犯了,很佩服自己的毅力。同时,真得感谢爱好,关键时刻爱好足可对抗孤独。
封闭和控制越来越紧,到处都是各类标语各种封闭,就连早年四面散开的陈旧小区,也用建筑架杆和防护网围起来,有戴红袖箍的志愿者把守,出去找地方锻炼都是难事儿,要穿越好多道“封锁线”。天天去徒步锻炼的公园不让进了,转道来到区政府附近的明珠公园。残雪在消融,露出的草丫泛出绿意,高高的白杨枝头不知什么时候结成了好多喜鹊窝,两只黑白分明的长尾巴喜鹊,围着巢穴蹦蹦跳跳忙个不停。喜鹊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安在没人的山上呢?我想,它们大概也是忍受不了那种寂寞吧!
不消说,现在人和人的距离肯定是产生了,公园锻炼的人都保持着安全距离,谁也不跟谁打招呼。锻炼急促的呼吸,一会儿就把口罩湿透了,真难受,趁附近没人拉低口罩,吸几口新鲜空气,感觉是那么爽,见有人走近了,立马罩严口鼻严阵以待。
找一处没人的山吧,不用戴口罩,可以尽情的呼吸新鲜空气。原以为我痴,比我痴的大有人在。残冬城外人迹罕至的山谷,早有人比我先到了。当我攀上山巅,立于孤翘的山石之上,面对四围起伏群山发出憋闷已久的长啸时,却引来了回声。仔细听,不是群山折回自己的回声,那回声清晰,透亮,有男,有女,也是那种跟我一样压抑已久的呐喊。顺着声音望过去,隔着一个山谷,对面山坡岩石上立着一个黄衣男子。当我穿过谷底向他靠拢时,发现他一个人坐在岩石上,吹着山风,听着郭德纲的相声。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山里面从不缺乏温暖。朝阳的山谷一丝风都没有,阳光温煦。累了,四仰八叉躺下,闭上眼睛,让光芒直射全身,听山鸟间或乱鸣,瞬间觉得回归到了人类原始状态。人的幸福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疫情阴霾笼罩下,能健康自由活着不幸福吗?
关注疫情天天被感动,有时候也生义愤。说实话,今天的中国是有能力打赢这场“战争”的,尽管付出的代价空前。 这样的疫情若发生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或是不发达的非洲,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何止这一两千人。我们的动员能力、举国支援谁能做到,连一向狂妄的美国佬也不得不佩服中国人数天之内就能建起一座医院。然而,在举国赞美英雄歌颂大爱之时,回顾疫情发生到蔓延,我们没有需要认真总结和冷静思考的问题吗?
比如,人们偏爱吃野生动物的饮食习惯,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权威落实;对医疗基础投入、医疗资源的短缺;尤其是重大疫情能不受政治和权力左右,敢说真话,做到及时透明准确预警和防范;对宪法精神的贯彻,对公权力的制约,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尤其说真话不用担心遭训诫和惩罚。等等。非典瞒报,贻误了战机,损失惨重,新冠疫情又被同一块错误的石头绊倒,难道是偶然?
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一个年轻的医生临死前戴着呼吸机浑身插满管子,眼神却依然明澈,这眼神刺痛我内心,久久挥之不去。是的,他就是年轻的李文亮医生。
照片来源于网络瘟神刚一露面,他立即发出警示良言——瘟疫出现!赶紧防范!悲哀的是,救世的良言,被误定为“谣言”!公权的传唤,将救世的警报切断!无边界的公权,将真理变为谣言!
设想, 如果我们能提前一个月防控,何至于后来的疫情大爆发,又何至于付出这么惨重的代价?
我不赞成把他比作英雄,或是什么为人类抱薪取火者,当初他也没有救世的动机,他不懂得按程序汇报,将来可能立功受奖,他只是个孩子,是《皇帝的新衣》的那个敢说实话的孩子,只是善意提醒同学朋友,有了新疫情要注意防范。然而,正是因为身边有这样的孩子,才对人群抱有信心,我们才更热爱这个国家。那些自诩家长(经常称自己为公仆)的人应该说声对不起,因为你最珍贵的孩子丢了,更因为他说了实话你错打过他。
可是,这样的总结思考也是不可以随便说的。据说是怕有人借机煽动,影响稳定。我明白,这是一个讴歌的时代,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魏征贞观旧事,之所以流传千古,在于它的稀有,不是什么时代都能发生。最近《中国青年报》登载一篇文章,其中一句深得我心:“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最伟大的爱国者!”
冬天再长,春天也会到来。我很担心解封之后,鲜花和掌声淹没这场苦难本身,更担心奖状和锦旗遮盖掉疼痛中枢。
春天花会开。花若开,人们会像以往一样走出家门,走进春天。然而,回望昨天,人们能够记住这个冬天发生的一切吗,能够汲取付出生死代价的教训吗?
照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