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未知,用镜头定格美好,用文字记录感受。
已经习惯了不赶时间的自由行,抗拒到此一游的走马观花。互联网的发达,让一切操作都变得简单,让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实现。
旅行这件事,在我看来,除了风景,更重要的,是将自己浸润于陌生之地,体验风土人情。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世界那么大,地域造成的人与人的差异也很大,走过了,细心感受过了,同理心就会增强,待人处事就会多一份宽容。
要全面快速地了解一个城市,当地博物馆是最好的去处。一直觉得,喜欢旅行的人,一定会有对于探究历史的渴望。历史的演进是缓慢的过程,但历史对于一个地域的文化影响也是深远的。这一点,当我在延边博物馆花几个小时去了解,从新石器时代到如今朝鲜族人民在这里的生活与繁衍后,再一次得到印证。





行走在路上,阅读产生的积淀对于我,一直都是相伴相随交织在一起。读过上海作家陈丹燕写的一本关于旅行的书,那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独自旅行20余年的作家对于世界的触摸与感受。
近几年有一句话似乎很流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的身体不可能总在路上。阅读,让我们通过别人的眼睛感受世界,让自己的灵魂在路上;而旅行,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别人文字里的世界。有时候,虽然是第一次踏上一片土地,但心里却毫无陌生之感,那多数是因为,我已经在阅读中亲近了它。

有时候,游走在陌生的城市,也会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李宗盛的那首《漂洋过海来看你》里面的两句歌词“陌生的城市啊,熟悉的角落里”……便是经常在我的旅途中萦绕脑海的。
从别人的世界里经过……


那一晚,东北的那座城,夜晚零度的松花江畔,让我想到的,竟然是十里洋场的夜上海……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今朝醉
轻浅池塘鸳鸯戏水 红裳翠盖碧莲开


行摄的江湖里,常常会感觉自己的孤陋寡闻,因为世界之大,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资源实在丰富。
走得越多,敬畏心越重。




热热闹闹迎国庆,红红火火过大年。逢上节庆日,东北的喜庆味儿总胜过别处。那二人转,秧歌舞里透出的喜庆与奔放,不禁让人感叹,活就要活得欢畅,透亮!




比起南方菜品的精致与细腻,东北菜也像粗线条的大老爷们儿,那大碗儿,大盆儿,透着几分豪气。



在路上,有些萍水相逢遇到的人,会让旅途充满温暖与感动。旅途中最经常接触的,就是那些司机。人,也许都会选择在不会有交集的陌生人面前卸下防备吧!
让人意外的是,东北大老爷们儿,经常唠嗑的话题是家里的长辈们。一个说,“就剩我妈和我大姨倆老祖宗啦,要把她们伺候好”,;一个说,“花老价钱包了商务车,带个轮椅陪老人玩,还告诉老人那车是入住酒店免费提供的”;还有的说,“国庆节了,给老人买几个大螃蟹,等这趟车出完就送过去”……
如果不是亲耳所听,谁又能想到那些大嗓门大块头的外表下,有如此细腻的孝心?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心中对于旅行的理解,每个人都难忘自己走过的足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些记忆。
与光同尘,与时舒卷。
补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