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ㅣ旅行ㅣ学习ㅣ成长
#我们一起遇见生活的模样#
图/来源于网络
读书有用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读《岛上书店》的一个片段,描写的是书中的小主人公玛雅和作家丹尼尔的对话。
「玛雅想了想,“我想做这种工作。”
“很多人都想,小姑娘。”
“我怎样才能够做上呢?”玛雅问。
“读书,就像我说过的。”」
就像没有人能够告诉你苹果怎么吃才香甜,只有自己尝试了无数的吃法才知道最好吃的方法一样。在你想做一件事前却彷徨犹豫的时候,开始就是最好的第一步。
查理·芒格曾提出「lolla—palooza效应」,即“叠加放大效应”,说的是当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而这个知识储备的过程,我们可以用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理论——「复利」来解释。
这样一个用于投资上的数学公式理论,便可以解释吗?是的,可能最著名的就是“棋盘上的麦粒”这个故事了,初始只是微末的1颗、2颗、4颗麦粒,发展到后来却是搬空国库也无法填满的棋盘,这就是复利效应的显著成果。
读书也是这样,刚开始读一会儿,后来一小时,半天、一天,读的时间越来越长,书也越来越多,也就是在坚持读好书的基础上,增加读书的执行次数,影响开始是末微的,后期却可以产生质的变化。
怎样读书才有用呢?
知乎上有个关于读书意义的热门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这样子就会有疑问,读过的书融入了骨血,要有触动点才会喷薄而出,那要是没有触动点,不就像是囤在身体上的脂肪,做的是无用消耗。就像没有人会在惬意聊天喝酒吃饭的桌上,高谈阔论着:「就像自然不允许真空那样,权力也不允许空白。」
大多数人听过二八法则,在数学上叫做「幂律分布」,也就是世界上80%的资源掌握在20%的人手中,这个法则适用于很多场合,所以我们大部分人要学会掌握的是那20%的知识,也就是可以撬动其他80%的部分。
查理·芒格在普世智慧里提到的第一个关键原则就是:「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而模型和框架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储备知识,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普世智慧,我们也可以称为「临界知识」。
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如何获取临界知识呢?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提到了学习者的三个阶段,撇去不愿学习的原始学习者来说,层级递增的分别是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
而学习促进者的表征为学习能力超强,而且还帮助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能力——appropriation,也就是融合、据己化。
这类学习者的名字多出现在人类简史的历史殿堂上,都是由时间筛选和千百万人推举出来的。当然在这个知识2.0创造时代,一大批兴起的知识分享、有口碑的个体或团队,自然也在这类学习者之内,像罗胖发起推出的“知识精英团体”应用程序,果壳推出的「分答」,知乎推出的「在行」,大部分人都是属于这之列。
这是一个为知识付费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我们要学会将金钱投资在未来更好的自己身上,不管是时间还是货币。法国物理学家亨利·彭加勒提出的「混沌理论」:初始条件的一个极小的差异,将会导致结果的一个极大的差异。这在读书上同样适用,改变总以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发生着。
如果还是迷茫不知方向,那就别管其他的先开始读书吧,大部分时候,第一步总是正确的,而后面开始才是你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