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65367/56229bdf2e2a999f.png)
22日,四川泸县15岁女孩跳楼自杀,
父亲伸手去接,父女双双不治而亡。
看网上的信息,女孩跳楼只是不愿意父母安排的钢琴课程,
跳楼的地点,恰恰是钢琴教室的楼下。
面对世间的惨剧,传播血腥和贩卖悲痛,我也认为是在吃人血馒头。
但是特意地回避,强制地忘却,这无疑是讳疾忌医。
我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绝对不能传播血腥,但也要去面对问题,痛定思痛,发现症结,寻找解决的途径,
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同为女孩的父亲,一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只想在这里说说个人对家庭教育和孩子学习兴趣培养的思考和认识。
首先,我认为,
强迫一个孩子去学他不喜欢的东西,就像喂兔子一条鱼。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鱼,对兔子来说,还不如一把干草。
我们的一腔好意,只会换来血肉模糊的手指。
因为逼急了的兔子也咬人。
一腔好意,换来的却是恶口相向,可能你会流着泪呐喊:
我是为了你好啊!
“我是为了你好”,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糟粕中的精华。
“我是为了你好”,父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多并非出于真爱。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真正的兴趣是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这个时候的父母,其实是在把自己的生活认知、目标强加于孩子身上,让孩子沿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前行,
是在让孩子追求父母没有机会追求的目标,实现自己不可能完成的梦想。
然而,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那是一个独立的生命,
他有资格走自己的道路,过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都按你说的做,不就是成为你这样的人吗?”
我听过被强迫听从父母安排的孩子发出过这样的质疑。
冷静下来想想,孩子的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听话的孩子,才最让人心疼。
因为人来世上一遭,过的却是别人的人生。
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其实内心里早已从更高的楼层跳下,
活下来的,只是一具行走的空壳。
“我是为了你好”的好,无外乎就是父母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
人生是一条单行道,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风景在哪儿,陷阱在哪。
行走在前面的父母,出于一种本能的爱,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踏上自己曾经踏过的坑,坠落过的陷阱。
但是很多父母可能没认识到,孩子要走的人生路,未必就和你走过的完全重合。
你所谓的经验,真的不会全部适合孩子。
另外,哪个年纪轻轻的人就愿意听从别人的指指点点,过循规蹈矩的生活?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原本就是年轻人应有的品质。
犹如一句话说的,我知道路难走,我乐意。
咱们已经当父母的,年轻时哪一个不也是这样?
“我是为了你好”的好,最多的内容就是要好好学习。
我想借哈佛大学的教授柯比在《学习力》一书中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的错误性:
在为什么要学习的六类原因中,最后的一条“被老板或父母要求学习”,是最容易让学习者厌恶学习的原因。
并且
被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已经沉不住气了:
“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只让他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好了。”
“孩子不愿意学习,就由着性子让他打游戏好了?”
其实,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两个极端。
家长的愿望,并非是孩子的目标。任何人都无法真正为另一个人树立目标。
柯比在《学习力》中说,
学习的兴趣,只有个人去寻找,去发现。
再优秀的父母和老师,都无法把目标强加给他。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里广为传播的梁思成儿子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才女,除了是诗人、作家,她还是一位建筑师。
梁思成是清华的才子,在我国建筑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夫妻二人都对建筑有研究,很自然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梁从诫也能成为建筑师。
然而梁从诫高考时仅差2分与清华大学无缘。林徽因心有不甘,去查看孩子的成绩,却在孩子的试卷上看到了这么一句话:
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这11个字,让林徽因清醒过来,夫妻二人开始支持梁从诫改学历史。
梁从诫真的就在历史学上做出很多成绩:
1954年来到云南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
1978年他又创办《百科知识》及《知识分子》杂志,1993年承办“自然之友”,
2002年被聘为北京市奥运的环境顾问。
按常理,梁从诫学建筑的路应该是坦途一条,遇到困难身边就是专家的爸妈。
但是掏钱难买我乐意。
只要乐意,吃苦钻研反倒成为克服困难后成功的甜。
在孩子的学习上,父母能够做的,就是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去树立自己的目标。
我的孩子并非优秀,在家庭教育上也好,在学校教育上也好,我也并没能做到最好。
但是,我愿意分享这些个人的思考,和更多的朋友交流,期待新的见解,引发更为深刻的思考。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关于作文教学,移步我的微信公众号:水清心宁
超越期待,给你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