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我常常会面对各种各样“外行”的询问。你们专业学什么,你未来的就业方向是什么,这个专业学完了有什么用处,诸如此类,等等等等。其他专业固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作为形而上代表的中文系似乎是最难给出回答的一个。中文的概念太过广博,它于我们的生活而言也太过习以为常,正如你很难完整地描述水,描述空气,描述亲近的家人和朋友,描述每天都在看到和应用的语言文字,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学。因此我很难给出一个适合的答案,就连最初选择专业时,也是因为这个专业听上去似乎最轻松,而我刚巧想度过一段轻松的大学生活。
我从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我的专业,也因此活该经历一段稀里糊涂的求学之路。
现在,是时候清醒一下了。
我所在的汉教专业,全称汉语国际教育,有汉语国际教育和语言学两个大方向。而中文系的另一下属专业,汉语言文学,下列的方向会比汉教更加细化,主要涉及文学和理论两方面。总的来说,无外乎文学和语言两个关键词。
常常听到这样冒昧的问题:“你们中文系的学生毕业了之后是要当语文老师吗?”
我总是奇怪,明明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自己的语言却在中小学的语文考试中永远得不了高分,这样的人反过来消解语文这个自己根本不了解也驾驭不了的学科的意义,这难道就叫无知吗?
文学就像文物,它是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敬业的表达者。
文学的意义并不在于通过传递常人难以领会的哲思来区分个体,也不在于创作瑰奇的故事来区分群体,更不在于它的宣泄、表达、记录功能。它的意义在于它给了我们换一种眼光看世界的机会。这种眼光、这种机会是如此的难能可贵。它就在那里,天然的拥有壁垒,却也天然地包罗万象。
我们许多人,也许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看到大洋五千米下的光景,也许行将就朽也无法遇到一段愿意为之而死的情感,更是自出生那一刻起就错失了盛唐繁华、两宋风骨。这些我们不可以的看到的、无法体味的、不能参与的,文学可以。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语言作为载体,文学向我们展示的,是人类的多元、世界的多元、文明的多元。
这样恢弘的学问,并不是一个两个老师能够教授的,这样博大的学问,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学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