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即鲁隐公,也是春秋记载的第一位国君,可能孔子自己是鲁国人,先从熟悉的地方说起。
看春秋故事,隐公只是算一名普通的国君,但他的故事却比伟大的国君更有意思,人性的种种在隐公身上展露无疑。事实上,隐公并不能继承国君的资格,他的母亲为惠公继室,不具备继承权。桓公之母也不是原配,但地位比隐公之母地位高。惠公也是准备传位给桓公,但桓公年幼时,惠公就去世了。这时摆在隐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废桓公,自己做国君。二是立恒公为国君,自己摄政。隐公的选择不上不下,他又想当国君,又不想废桓公而去背弃惠公的意愿。结果他自己当了国君,又立桓公当太子,准备桓公长大时让位于桓公,他和羽父的对话说明了这点。
桓公年幼时,隐公主张朝政几年倒也安稳,但随着桓公的长大,大臣们开始选择山头。羽父首先站出来,他希望隐公立刻废掉桓公,来巩固自己的权利。可爱的隐公这个时候居然向羽父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等桓公长大,他就功成身退,让桓公即位。羽父大吃一惊,生怕桓公知道这件事,于是立刻倒向了桓公,并离间隐公和桓公,最后派刺客杀死了隐公。
只能说隐公太过天真,完全不知帝王的权谋之术,全然不理解什么是人性。在那个年代的人性里,尤其是帝王君臣之间,人的心里只有利和害,即使是亲人间也是如此。庄公就看的比较透,对母亲说不到黄泉不见母,对兄弟段痛下杀手,毫不留情。以前我听黄泉认母,以为是在宣扬孝顺,现在听来,根本就是一个残酷的故事,亲人间都如此,何况路人,这算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吗?不,人心皆如此,人性如此。
当然人性还有另外一面,爱与关心,但这需要教育和适合的环境,它多存在于平常百姓中。所以说帝王将相有帝王将相的烦恼,平民百姓有百姓自己的开心。
注:第161天,读春秋时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不必在意所想是否正确,也不必在意文笔,写出来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