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的心态》这本书是从另一个思想维度来看待人生,对于我们改变心态,保持平和,领悟幸福的感觉有很好的启迪,读了之后有几点较深的感悟与您一起分享。
感悟一:人生就是漫长的练习
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练习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状态。从出生时的牙牙学语,跌跌撞撞的学步、笨拙的使用筷子、不耐烦的学系鞋带,到我们长大开始的学习各门学科、学做饭、学开车、学社交......,我们工作生活中在做的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称为练习的过程。当然在很多时候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练习的状态,这也说明在你的脑子里没有“练习”这个概念。说到这里,要引进一个重要的思维逻辑:即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没有相应的概念,你仍然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例如,在“青春叛逆期”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人们由于没有这个概念,可能就意识不到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所做出的“叛逆”行为,即使这种行为真实的存在。
这里所说的“练习”和“学习”是有区别的:练习相比学习,更具有刻意、自主、愿望的含义,内涵更丰富,练习涵盖学习。具有练习心态的人能够更主动的把身心融入到当前的工作生活中,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艰辛和困难。
感悟二:以练习的心态专注于过程,相比专注于结果有更幸福感。
在一般的习惯性思维中,追求结果和目的是做事的动力,我们总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去做事。总会认为:我如果得到了(做到)某项结果,我一定会得到幸福。如:“如果我能赚更多的钱,我就能更幸福”;“我把这件事做好了,我就会得到老板的欣赏”,“这项任务完成好了,我就可以得到奖金”等等。日常中,你是否都是这样想的呢?可能是,应该是,大部分都是!没错,大部分人群是这样想的,在做事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绪一直在想些结果,期盼着好的结果,而实际上,结果是分为好的、不好的。我们也清楚的明白这一点,因此,在做具体事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情绪伴随着,这种情绪多是焦躁的、不耐烦的、烦恼的负情绪。这是为什么呢?不明白吧,托马斯老先生告诉我们:“因为你把你的思绪集中于未来的结果(目的)上,而不是集中于当前你正在做的事情的本身上”。难道这就是导致心情不愉快的原因(实际上也导致了做事质量和效益的下降)?是的,真是这么回事,你可以反过来试试,如果老板(领导)再给你分配一项任务,你体会把思想情绪集中于当前你手头上正在做的情况,记住努力不要想这件事完成之后的情景(如果你的头脑里的“小人儿”非要这么想,你就使劲把它拉回来),只要这样做了,你就能够体会这里的奥妙,你会感到心情愉悦,会感到心情平静,你会感到很有成就。最后任务完成了,心情也很好。怎么样?试试吧,你会有全新的生活体验。
感悟三:运用练习的心态,更能体会到心态的平静,更能处理好生活中的难题。
心态平静是人追求幸福必备的素质,平静也是一种美德。但你是否感觉到,我们好像很难有这种心情和体会。从早晨开始,我们就进入一种忙碌状态:赶着上班、处理上下级之间关系、处理棘手事项、应付各种人群,回家还得教育孩子,伺候老人等等,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碰到困难的、不愉快事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你是否还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如果你始终处于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你会感到很疲惫,会感到工作生活很乏味。但是,如果换成练习的心态,感觉就大不一样。比如和客户谈业务,你就把这件事当成一种对自己的练习,搜集业务资料、准备发言提纲、想象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到采取什么方法说服对方,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情绪沉浸其中,不要去考虑结果,你会感觉心情是平和的,结果可能也会是最好的。还比如,你和你的同事有矛盾,经常影响到你的心情,你也可以把“如何与同事保持良好关系”作为你研究的课题,用练习的心态,琢磨怎样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想不出什么方法,可以学习熊太行老师的《关系攻略》,这里面有很多科学道理、实战技能的,并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如果你这样做了,肯定能帮你解决问题。
实际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这种心态。例如,睡觉,谁都会吧,但是有些人就是经常失眠,老睡不好觉,自己找原因一般都归结于有病。实际上,大部分人是可以通过练习达到改善睡眠的,只是你不知道罢了,睡眠是有方法的、是有技巧的、是有科学道理的,如果你不知道,可以学习张遇升老师《怎样获得高质量睡眠》的课程。学了你就知道,睡觉也是需要练习的。你还可以把教育孩子当做一种练习,学习教育的书籍,实践中摸索教育的方法,体验教育的效果,改进教育的措施等等,用这种心态教育孩子,你就没有了过去那种不耐烦的情绪,更能保持心情平静,教育好孩子也顺理成章了。
我要说的是,如果你在工作生活遇到什么使你烦心事情,请你试试,把当前烦躁的心态转换成练习的心态,你会感觉到世界马上不一样了,这也应了那句词:“一念一世界”。
感悟四:两个我的存在。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爱发火,往往自我开脱:“我脾气不好”。实际上脾气不好的人只知道“我”脾气不好,而不知道还有个好脾气的“我”的存在。心里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的所有言行受到两个“我”的控制。我们把受本能控制的“我”称为“本我”,受理智控制的“我”称为一“自我”。
例如,你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人上来给了你一个“大耳瓜子”,一般的反应是,冲上去反过来也给他一个“大耳瓜子”,或者将他打到在地,这就是“本我”发出的指令,让你做出迅速的反击行为。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没有迅速反击,而是动用元认知进行思考:“他为什么打我?”,“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反击,才能保障我的利益最大化?”,你如果这么想就是“自我”在起作用,他会理智的判断当前形势,思考用最合理的应对方式,而不是不经思索上去和他扭打在一起。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大部分人的行为方式都受“本我”的控制,“自我”在呼呼睡大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出的很多决定或言行举止都是不冷静、不理性、不明智的,所以,你会发现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抢夺驾驶员方向盘”、“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等等,甚至夫妻之间很多的小矛盾也是因为受到“本我”的情绪化的控制,为一件小事,而做出许多情绪化的举动,从而导致夫妻矛盾升级,最后争吵、冷战,使家庭关系紧张。
那么,怎样才能唤醒“自我”呢?如果让“自我”来处理事情那不是就没有很多麻烦事情的发生了吗?那么有没有唤醒“自我”的方法或者说增强“自我”的能力呢?答案是:有,不过需要你的锻炼。这个方法就是“冥想”,也可以理解为“打坐”或“坐享”,具体方法可以从网上搜索,但要记住,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一段的时间,如果你学会了,你就“开挂”了,其中的奥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