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这词儿从嘴里说出来便自带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也历来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
它的起源要追溯至史前时期,一直延续至今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一般的集市都集中在偏远的小乡镇。早些年物资匮乏,人们在每个月约定的日期把自己手里的货物拿到集市来出售,再换取自己需要的。
农村里的赶集更像是场盛大的聚会,热闹非凡,四方各路的人们因为集市聚集到一起,不一定非要去买东西,就图个热闹啊!遇到邻乡认识的人少不了拉扯几句家长里短,抱怨几句一地鸡毛的生活,那些憋着的话使劲的说出来,也解气了,舒坦了,再约定下次集市见面再聊。
所以每逢七,十七,二十七这三个赶集的日子,我妈,我姨,我姑姑们都得要去凑个热闹。集市里的商品也五花八门,扩音喇叭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几乎每件商品都是今天的特低价,“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这么老掉牙的广告词想想觉得特亲切但又好笑。
我妈去趟集市得花一两个小时以上,而拉她正儿八经去逛步行街,她会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她总是嫌弃商场里的东西贵,质量还和集市摊的一样,有时甚至能让她碰上刚好一件衣服和赶集的一模一样,但价格却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拉她逛街基本上两手空空。而逢到赶集从来不会空手而归,要么买几根胡萝卜,几袋蔬菜种子,一两个生姜,或者一两件衣服。有时候我忍不住要说她,菜场,超市这些蔬菜都有,干嘛非去集市上买,质量不保证,还缺斤少两。我妈反驳我:超市,菜场的和集市的有啥区别,说不定都是同一个地方进货的。我只是为了去热闹热闹。我也无言以对,想想我妈每天周旋在一堆家务里,能唠嗑的也没几个人,我明白,她就是去集市上散心的。
我妈赶集赶的勤也就算了,我爸也凑热闹的喜欢去,一般我爸上午去一次,有时候下午又会去,要么买的东西质量问题去换,要么再去转达转达,反正不去赶个集,心里不舒坦。看来赶集真是老年人的心头好。
记得上个集市我让我爸买了几串豆腐干,好多年都没再尝过,再吃上那么一串,学生时代的味儿又回来了,也勾起一些暖暖的回忆。
几年前我外婆腿脚还利索也喜欢去集市摊上吃碗小馄饨,豆花,心满意归的来告诉我,今天的馄饨比上次的好吃,或者馄饨价格又涨了些。不管馄饨好不好吃,价格公不公道却依然让老人家喜悦着,只是为了图个热闹。
赶集的日子若是阳光明媚,平日里再忙的乡里乡亲也会歇下来呼朋搭伴而去,在一个个摊前驻足挑选,遇上中意的少不了一阵讨价还价便买下,也有买卖不成闹矛盾的,但下次依旧要来凑热闹。
赶上过年前的最后一个集市,商家也会趁机提高商品价格,但依然挡不住人们对集市的热爱,毕竟过年了,人们对年的到来,那渴盼的热情从来不减,有的甚至全家老小出动采买一切过年的物品。每逢过年必定人满为患,不得不动用治安出来指挥秩序。
源远流长的集市风俗让一辈子也没出远门的农人,只因为赶趟集市,能散散心,也只是因为凑凑这嘻嘻哈哈的热闹的烟火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