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尝言:“老病自嗟诗力退,直须灯下诵刘叉”。刘叉何人?竟得坡翁如此赞誉!

刘叉生卒籍贯均不详,任侠直爽,与韩愈同一时代,而诗风、名声尤在卢仝、孟郊二人之上,有《冰柱》、《雪车》二诗流传于世。
年轻时的刘叉,任侠用气,曾因酒盛杀人而亡命天涯,朝廷大赦后脱罪,改发愤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多磨砺,居然写得一手好诗,连当时的大散文家樊宗师都“见而独拜之”,完成了从“逃犯到诗人”的华丽转型。
世传刘叉其人不入俗流,不俯仰贵人,乃一节士(李商隐语)。他虽然改学有成,但却不愿意参加朝廷应试,一直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遇到韩愈,献上《冰柱》和《雪车》两诗,得其欣赏,被其收留于门下。
但是,刘叉是个不修边幅的人,性情爽直,曾几次直面点指韩愈诗文堕入泥古,失去本真。后来,因为看不惯韩愈放下身段赚钱,就拿着韩愈给人写墓志铭得来的酬金,大摇大摆地走出韩府,不辞而别。
后人评价《冰柱》的才气不亚于李白的《蜀道难》,《雪车》的造诣堪比杜甫的《兵车行》。

刘叉好打抱不平,更喜欢交结志趣相投的朋友。性情如风中之火、水中之箭,人亦飘忽难现,但其侠名却长留天地之间。
据说,他在大赦之后于鲁地游历,结识了一个姓姚的秀才,两人相见恨晚,把臂交游数日。临别时,刘叉把最珍爱的配剑解下相赠,并提笔寄诗。
诗曰: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刘叉以水喻剑,以善为引,殷殷叮嘱姚秀才不要为了私人的仇怨用这把剑,要从正途上使用这把剑,以除奸袪恶,匡扶正义。从送朋友剑器仍不忘叮嘱来看,刘叉的性情应该十分鲜明。

不过,刘叉也有无奈悲怆之哀,其《偶书》一诗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诗曰: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这首诗写在他改学有成之后,虽然那时的他已不再莽撞年少,手中也已不再持有形之刀,但初心不改,胸中依旧有一把万古留传的正义之刀,锋利无比。
然而,人间总有不平,不能拔刀相助则怒火郁结,怒意不得倾泻则涕泪长流!因此,刘叉在诗中悲叹胸中那把无形的刀,只有慢慢地销蚀、磨损了……
读刘叉之诗,就能认识刘叉的刀,这是一把有着大爱大恨的刀。而读懂了他的诗,就拥有了他的江湖!

西山诗词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