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与机器合作。我们终于学到了这一点智慧。我想,我们还是可以不断地使用今日科技的长处,来弥补人类智力的不足。注意,智力和智慧,我是将它们分开的:智力是你运算题目的能力,智慧是你预见后果的能力,二者并不一样。P068--许倬云《往里走、安顿自己》《第二章:快速转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迷茫》
拿当下火爆的智能机器人来说,很多人会被这个迭代版的东东吓到焦虑。
说它的超能力在于:替学生写作业。
其实这个功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米国学生大部分是抄作业或者是不写作业。
能够出类拔萃的人,一定是有对知识的思考和加工的。
就如同吃饭,把吃进去的东西慢慢消化,才可能让这个人长得匀称,身体还很健康。
如果像“智能机器人”只是一味地狂吃,而不注重消化(输出),只不过是让大脑中的“垃圾”越来越多。
知识不等于智慧,通过转换,能把知识运用得游刃有余的人并不多。
这也是“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主要原因。
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阶段,也许会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带来的,也是更多的知识碎片。
有多少人,读书读了10多年,依然写不好一篇文章。
这就滋生了“人工智能”的产生。
走捷径是个好东西,因为家长的焦虑,总想给孩子“开小灶”,因为业绩的焦虑,总是想完成本月的指标,本不擅长的总结就需要机器来辅助。
其实,抓取你所需要的数据、可以帮你查出多年前的案例、为你搜集素材,这些便捷就像刚刚推出支某宝时候,人们纷纷大呼“方便”。
但方便归方便,副作用也很明显:本来在家不出门可以不花钱,但有了这些便利之后,根本都存不下钱了。
打这个比方的意喻是:任何事情都有负面作用的,当人工智能席卷而来的时候,本来就不擅长的个人能力,会加速退化。
人工智能能帮助你提高效率,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没有必要一惊一乍,只要考虑好机器帮你做的选择的结果,你自己能不能为之负责。
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