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铁峰,1971年生于湖南宁乡,现为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长沙市岳麓区诗词楹联协会会长。
近体诗是讲究声韵格律的,要是严格按标准格式定平仄写诗,确实难度很大,恐怕也就没有那么多好诗了。为了解决难度问题,不至于使一些好诗荒废掉,同时又要保证音律、韵律的谐和,古人鼓捣出了一个叫“拗救”的东东,作为近体诗格式的灵活使用原则。
一般来说,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创作中出现拗字后就要进行拗救。那么什么是拗救?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为“拗救”。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救孤平、对句相救和特例救几种。
具体地说,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却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便在音律上得到补救。即前面“拗”了,后面就“救”回来。
一、本句自救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这里第一字用仄声字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这里全句只有第二字是平声字(韵脚不算)为孤平。可在第三字仄声处用一平声字相救,就是本句自救,叫又叫“一拗三救”。这里还牵涉到下面会学习到的救孤平。
如李白:恐惊天上人
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这就是拗字,后面讲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
杜甫:故园今若何
“故”拗“今”救,一拗三救。
李商隐:故园芜已平
“故”拗“芜”救,一拗三救。
二、孤平拗救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没用平声,那么就会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大忌,要不得的。但为了不影响意境和诗的整体形象,或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替代,那个地方非得用个仄声字,怎么办呢?若遇这种情况,可以在句子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来救。具体来说就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一拗三救。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成“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五字救第三字,三拗五救。这就是“孤平句内自救”。
上面几个举例都是句内孤平自救:
恐惊天上人
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这就是拗字,后面讲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
杜甫:故园今若何
“故”拗“今”救,一拗三救。
李商隐:故园芜已平
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出句“不”字拗(实际是“意不”两字都拗了),对句“登”字救。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这叫做四拗三救。
三、对句相救
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又叫“两救”。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
出句三拗,对句三救。
四、特例拗救
还有一种特殊的拗句五言“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也是“仄脚句型”,但不是对句相救,是句内自救。可以直接用这种句型写律诗,多用于第七句。不须要再救。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换成“平平仄平仄”。此种句型的第三字与第四字,可以互救,允许平仄互换,即末尾三字“平仄仄”可为“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一定要保留平声,不然要是变为仄声,那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犯孤平的句子。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拗句:平平仄仄仄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
在五言格律诗中,这叫做“三拗四救”(三四字互换)。也就是写诗的时候,为了表达意思的需求,第三字要使用仄声字,这样句子就成了三仄尾了,为了避免这样,就将第四字换位平声字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古人把这种句式作为特殊句式,规定为合律。
王勃:“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在”和“岐”平仄交换了位置;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李白:“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连故乡水
“故”和“乡”平仄交换了位置;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刘长卿:“长江一帆远”
长江一帆远
中“一”和“帆”平仄交换了位置;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中有两个句子(3句、7句)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成”救“代”,和“往”,双救。
又如: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榭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这样的诗句就很典型了。
几句后话
以上是“拗救”的几种形式。在写作格律诗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要按照格律创作;由于表意的需要,非破律不可时,可以运用拗救,但在一首诗中,以出现一次拗救为好,不使用更好。另外,在格律诗形成的初期,由于格律还没有定型,古人诗句中会有很多拗句,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自己的作诗只要符合“对、粘、替”就可以了,不必频繁使用拗救,拗来救去的,不但耽误很多时间,而且对我们学习和创作也没有任何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