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十年

作者: 晓彬Jerome | 来源:发表于2018-05-15 08:06 被阅读136次
    喜洲

    5月12日,十年前的这一天,汶川地震。

    十年前,我还在读高二。还清晰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在上课之前,在教室里语文老师让我们全体同学站起来,这是全国性的降半旗默哀三分钟。

    当时在潮州一家叫“东山外语”的培训机构上新概念二,有一名同班同学,大概三十多岁。她说她有朋友刚从汶川回来,说那边的尸体堆的一层又一层的。对于当时的我,还没有离开过潮州,对于我来说汶川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地理位置。

    直到2016年初,开始跟七哥(鬼脚七)一起从四川广元行脚去峨眉山,途经成都时,到处都是茶馆、棋牌类的休闲娱乐活动。用七哥的话说,就是无明。大家以为这是很放松的事情,而却不知道这生命的意义何在。都说少不入川,尤其在08年的汶川地震过后,当地人们更加觉得要及时行乐。看过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仅从电影当中,就能让人感觉到恐惧、惊慌。而现实中,这么大的一个地震,就这么不知不觉地降临,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

    这次第二次路过成都,第一次是去西昌大凉山玩途经。大凉山有很多南红玛瑙,而有一位心理学老师,花了不少钱收藏,按他的分析是坐等它们增值。我走在邛海边,吹着风,思索着自己的当下与未来。

    这十年,是时代巨变的时期,也许接受传统教育太久的原因,太过于适应舒服与被动的环境,反而在学生时代没有太多思考,对整个时代的变化没有足够敏感的嗅觉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底层适合应试教育,中层适合素质教育,高层适合精英教育。” 在这十年,是我从应试教育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我从大二退学走出校门时,我送了一口气,生命总算可以解放了。

    直至现在,我还很庆幸我当时能从学校出来,当时如果继续在学校熬,我估计会浪费更多地生命与时间。当然以后还会计划着有机会,继续进修自己,包括学历。但此时这个选择是自己选择的,是主动的,而不会像以前是被动地在接受教育。

    后来接触到一种学习方式,叫“翻转式学习 ”。你需要用到什么,你当下就去学,这样的学习效率可以说是最高的,加以实际应用,对个人学习转化能力是很快的。过去我接收很多资讯,什么都想知道,各种可能性只要能力范围内,都会去尝试。尤其当时在身心灵圈子,基本上该接触的,都了解过。这有一点好处是,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体验到更多,有个弊端就是当看到外面的东西越多,而自己定力又还不够时,就很容易失去个人判断与方向。

    这十年,对我个人而言,我懂得太多了。用当下常用的话语描述,过去的我完全可以说,就是一个“佛系青年”,包括在身心灵机构工作的那三四年,我都是抱着一切自会有安排的心态在学习工作,除了日常工作生活,其它时候就是禅修、冥想,让自己身心最大程度的放松下来。

    直到有一天,我的工作生活发生变动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躲在舒适区。虽然也能赚到一点钱,但真正对我的成长并不大。对于那个阶段的我,包括现阶段,真正生存所需的钱并不多,而我所需要的不是赚钱,是一种赚钱的能力,这是到哪里都能用得上的。随时要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备份,西藏有一种冥想,叫死亡冥想。高僧在每天睡觉之前都会把鞋子放好,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哪一天睡下,可能就醒不来了。

    四年前,在嘉兴桐乡香海禅寺禅修时,贤宗法师举了个例子:每次开车出门上高速时,都会先观想自己在高速路上跟车相撞,甚至血肉模糊。很多人认为这是消极的想法,尤其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禁忌谈论死亡,认为那是不吉祥的事,那其实那是对恐惧的逃避。

    生命不可能一直在顶峰,也不可能一直在低谷。年轻时,认为自己很厉害,无所不能。而越经历越发现,有些事自己只是在想,或者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有些人已经真正在做了。也让自己越来越能够落地,无论是看待自己的方式,还是现实中做事的方式。这个世界太大,智慧的人很多,前些天小米刚上市,雷军经常在讲话中带有点内向者的逗比,但他确实这么厉害。我感觉真正智慧的人,并不一定他会表现出自己有多厉害,他们甚至会守拙,展示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用行动说话。也还是因人而异,对于我的性格,我反倒希望自己能更张扬一些,因为我远远还没到达需要谦虚的程度,也就是你如果要说自己放下了,至少你曾经得拿起过。

    刚刚看了看我的博客,博客年龄:10岁116天 。我注册博客已经十年了,从用QQ空间,博客,到微信公众平台、简书等新兴的平台。从用诺基亚、索尼手机,到小米、华为、苹果手机。从一个月100M就够用,到如今得开通无限流量套餐。从流通领域能赚取的差价,到互联网消除流通领域的利润,从过去看起来的铁饭碗,在AI人工智能时代出现后,变得很可能会被取代。从吃穿的追求,到不断到精神、心理层面的追求。在这么短的时期内,一切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转变。

    这十年间,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我认识到我是一个,自卑、内向的人,然后我发现这一切都有其意义。以前我认为在这个外向主导的社会中,我要极力让自己变得外向。以前的顾虑是,一旦我承认自己是内向者,证明我示弱了。后来我发现把事做成的人,各种性格都有,尤其不少做得很棒的企业,创始人是内向者。也出现了《内向者的优势》之类的书。即使我天性是相对内向,我认为内向是贬义的,所以在荣格分析心理学里,他并没有用“内向”“外向”之类的确定词语,用的是“内倾”“外倾”。更多是一种倾向,而非一种完全确定的特质。其实用单一的词语会很容易窄化一个人,因为在这个环境,他可能表现这样,而在另一个环境,可能又是另一种样子。

    这十年间,我接触了身心灵、禅修、心理学课程。我学了不少一些关于身心、修行之类的法门,过去我可以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身心修炼之上,而在当下看来,这一切都是空的。万法不离世间觉,离开这个世界,一切都很容易只变成纸上谈兵。生而为人,按每十年做一个切分,如果我能活到八十岁,那我就只有五个十年可以活。想想真短,也正因为时间有限,人们在做事情总会最大程度考虑其意义与价值,既然活在世间,就要最大限度地与这个社会发生关系。

    最近我开始接触自由搏击,我发现人在精力还比计较旺盛时,不要一味去强调静,那不是真正的静。要动静结合,多一些动的运动。韩老师是以前我所在心理学机构创始人,他说自己以前很害怕与别人正面发生冲突,后来他开始练习巴西柔术,在每次要对抗时,他还是会紧张,但在慢慢练习中,外在的冲突,逐渐缓解地内在的冲突。当你去与别人发生冲突时,能够应对自如。我们所指的冲突,更多还是语言层面的。在这个社会中,并非每个人都那么nice,兜里不能只装着糖,还要带一支匕首。当然这是个比喻,但确实可以让你,在不公平的场合,可以有依有据地、心平气和地怼回去。

    前段时间在一个特教机构兼职,发现有老师的教学方式带着情绪。当时我就直接指出来,隔天立刻在教师群体中就炸开了锅,可能有些人也知道,但没直接说或不敢说。国外曾经有个节目:What would you do ,大概会测试在路上、街边、餐馆等场合,发生一些涉及不公平、道德底线、暴力之类的事件,看群众会怎么做。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坚持正义的人,出来发声,这很令人感动。

    换句话说,我表达再多,如果我现实层面没有去与人、事、社会发生关系,那么我顶多只是活在那个自我感觉良好之中罢了。上周跟朋友在一个甜品店里聊天,时间比预期推迟了些。我说不好意思,刚接受了一个线上心理咨询。在他的观点中,没有什么事不能解决的,非要去找心理咨询师。我也没反对,但我会说明心理咨询的意义,而这对于每个人是不同的,有人从中获益很大,而有人觉得没啥,适合自己就行了。

    或许是过去在心理机构工作的原因,我身边的同事们大部分都会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当一个人信任心理咨询,能找到一定匹配度的咨询师,同时在经济状况允许的前提下,这不乏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方式。心理学中把去找咨询师做心理咨询的人称为来访者/咨客,为了去病理化,一般不会称为病人。现实社会中,总会或多或少戴着人格面具,行走江湖。去寻求帮助会让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无能、懦弱,的确当一个习惯了隐藏自己,要去敞开自己是需要时间与过程的。

    这个问题,我问过一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我比较疑惑像他这么资深,肯定要找国外的心理咨询师。但他说不是,他就是找到一位同辈的咨询师,如果是非常挑的话,那永远也做不了咨询。找咨询师匹配度是一方面,另外就是你得放得下自己的人格面具,去像另一个人敞开。像这位资深的咨询师,会直接说自己已经接受了十年的心理治疗。我的咨询师多次提醒我,在过程中跟他探讨的是心理学知识与自己接触过的一些活动,而没有回归到自身的生活与经验中来。

    借着地震十年,也对自己活到目前的生命,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我更明确自己未来要往什么方向走,无论选择何种路,仍会不断出现问题,挫折,心理层面肯定仍会有恐慌、焦虑、不安,还是要带着这些不确定去勇往直前。想想那些,事业做得那么大的人,还能处乱不惊,我所认为焦虑的事,就变得没那么大了。

    5/13  于汕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书童2002:十年,您开阔太多 👍👍👍👍

      本文标题:游荡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zs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