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即是知晓、认明。但于我与鲁迅而言,更多应该是精神上的认知。那我对鲁迅,就真真谈不上再认识,顶多就是再了解。
第一次知道鲁迅,是关于少年闰土的,巧的也是,《少年闰土》也就只有关于闰土少年时在月夜下插猹的景象,只觉闰土可爱活泼,又是朴实的。语文课本上《少年闰土》简单易懂,我们也仅浅谈了闰土,对于鲁迅,仅停留在课本上“说说作者”阶段。后,断断续续读了《野草》、《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对鲁迅了解更进一步,但依旧算不得认识。
鲁迅,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是个没落封建大家庭里的老二,我以为他的童年,是不多彩的。对于他的童年,鲁迅自述为:“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受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一年多,死去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我读到了凄苦、心酸。也许真是时势造英雄,鲁迅在“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后,以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于今时而言,他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大家。
鲁迅,有厚重的责任感,不论大小,都以此为人。幼年,因家庭原因,为父亲的病而励志学医,1904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在这里,他的人生出现转折。“幻灯片事件”使鲁迅彻底觉醒,决心“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而不停留在身体上的健康。“身在曹营心在汉”,随后鲁迅在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中,发表《文化偏至伦》、《摩罗诗力说》等论文,果断站定立场,发出自己吼声。而后,他毅然回国,开始执教生活。
真正让鲁迅成名的,是他的硬气,他的呐喊及他启迪的人们的反思。
虽不能说鲁迅始终如一,但是,他也是忠诚的。他表达自己,不带任何阶级立场,不深究背后的种种牵连,只独到的,一点,人的思绪便如潮水袭来,自己便生得泛滥的痛苦。刘瑜说过“对极端情况的想象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捷径”,更甚,鲁迅本就处在混沌的年代,他能做的以及不能做的,他都在作品里一一有所象征。他呀,其实说白了,也是可怜大家里可怜的那一个。虽生活上不愁,但是精神上是斗争的,矛盾困惑不可避免,寂寞亦是。名人大家寂寞又算正常,在别人世界里明明可以以局外人深刻剖析事实,可偏偏遇上自己时或多或少都偏颇了。
鲁迅,他太难认识了。反正,如若我和他相见,必不可能成为朋友的。他太理智,不免让人难堪。
所以,我真的只能是再了解,与他,必不是认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