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一则视频叫“西葫芦炖茄子”被炒作的沸沸扬扬。
事件说得是一个妈妈和自己14岁儿子因为吃饭问题引发的,妈妈与儿子约定吃得是卤肉饭,还有炸鸡腿,但最后做了一道西葫芦炖茄子,妈妈觉得好吃,吃了很多,爸爸说一般,但也吃得不少,儿子觉得太难吃,吃了几口,最后自己点了KFC,然后妈妈就说如果不吃她炒得菜,就不让吃KFC,最后儿子炒了大米吃,妈妈觉得很生气,将视频发到网上,希望声讨一下孩子教育难的问题,想引起人们的共鸣,但网络上却因此炸开了锅。
有人说,那简直是黑暗料理,既然不做为什么还要问,问了有何意义?
有人说,大人们从来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也从来都是自以为是,一棒子打下去。
……
做为一个家长,还有一位母亲,其实看到这样的视频时,似乎也感同身受,唤起了许多陪孩子成长时的诸如困惑。
个人认为,妈妈在询问前,确实是要做卤肉饭来着,但可能是因为工作或别的事的缘故,时间不够,或食材不足,又来不及买别的,所以趁手就家里现有的食材,做了一顿自认为有菜有肉,还算营养健康的饭,也觉得没有失职,毕竟一餐的问题,就普通家庭来说,足以,至于卤肉饭等下一顿或买了食材时再做,又有何不可以呢。
但是孩子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观点是既然问了,应了,就应该遵照,不能出耳反尔,言必行,行必果,说得也是这个理,如果做不到,为什么还非得问。
也很想问这个孩子一声,可能在一餐一饭的问题上,妈妈在与孩子商量或食材的准备上有些出入,但本质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下社会,速餐问题,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那么妈妈为什么还得巴巴得买菜做饭,收拾呢,有经济的成份,有健康的因素,当然还有爱与关心的分量。
再反问孩子,每一次犯了错误,或考砸了之后,痛定思痛,信誓旦旦,说下次如果再犯就如何如何,还有下次月考一定要达到什么效果,但这样的承诺,做到了吗,达到了吗,那么大人又哪次不是催了再催,思量了再思量,既不给压力,又适当给予动力,再接再厉呢。
所以不论是西葫芦炖茄子,还是拉扯家长与孩子间互动,承诺,应允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得有换位思考的模式,如果妈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也能站在体贴大人的视角,一家人就事论事,有商有量,和平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事就都不是事,也不用视频或别人的评论去定论,就是一餐一饭,一家人坐下来解决的问题。
那么,那些简短的瞬间,就是可盐可甜的份额。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