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少时曾对多少事情产生过嘲笑,并且我们现在是否依然还对别人的一些行为怀着冷嘲热讽?这样的问题我们在静下心来拷问自己的灵魂的时候,便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中生出一丝惭愧。
芥川龙之介的《毛利先生》就用一种沉郁的语调来展现了人类生存当中所存在的这一类问题。
书中的主人公“毛利先生”怀着对教书的一颗执着之心,在外界的偏见、嘲讽与鄙夷中一直坚持教书。虽然他的学识不高,他的水平不够,他的形象保守猥琐,但是他一直葆有着对这个职业的热情,他将之化为自己的血液。
他清楚地知道学生们对他的嘲讽与鄙夷,他也在努力地使自己一些在教书上的短处得到改正。但是,生活上的压力,现实的状况使他在专业的能力上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他害怕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但这种害怕与他对教书的热爱比起来又显得微不足道。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他首先对毛利先生这种对教书的执着是不理解的,他甚至有种偏见:毛利先生就是为了钱而教书的,只是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职业。在他的内心中毛利先生根本不配作为一名教师,他就是同学们眼中的小丑。
在讲述者所描述的世人的观念中,人既然不能在追求某种事物时有所建树就应该放弃。可是,人们不知道的是:对于某种信念的坚持,对于过程的享受,这才是诸如“毛利先生”这一类人所追寻的、坚守的,是他们生存的动力,是他们走向充实并且生活的基础。
通过《毛利先生》,我们回想自己的一生:当我们嘲讽别人的时候,当我们对别人的坚持产生鄙夷的时候,当我们从表象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当我们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是为了什么?到最后,我们还葆有什么呢?也许我们自己在嘲笑别人的时候,已经就处在被别人嘲笑的位置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