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朋友遇到烦心事向你倾诉,或者你作为一个咨询师接待来访者,面对他们的诉说,一般常见的反应模式是怎样的呢?
今天的分享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心理学博士岳晓东。
面对人的倾诉,一般的反应总共有五种模式。
❖
第一种:无共情反应
常见的回应是:
1. 你怎么可以这么想?
2. 杀人是要偿命的,你难道不懂?
这些反应不尊重对方的感受,完全是理性分析。
❖
第二种:同情式反应
是一种怜悯的感觉,就是我居高临下,你太可怜了。
常见的回应是:
1. 你好不容易遇见一位可心的女孩子,就被人抢走了,真是不幸!
2. 你们相爱了这么久,怎么能说断就断了呢,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这些反应没有尊重、体察对方的感受,结果可能话中带刺,令人听了很不舒服。
❖
第三种:移情式反应
常见的回应是:
1. 我当初的女友就是被人抢走了,所以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
2. 谁没失恋过?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酸楚。
这些反应完全以自我的体验来感受他人的内心冲突,结果陷入主观武断。
❖
第四种:热情式反应
常见的回应是:
1. 不就是和女友分手了么?不要紧,我帮你再找一个!
2. 振作起来,再找一个。
这些反应不尊重对方的感受,想帮助对方,却未必理解对方的意愿。
上面四种反应方式没有自我成长,只有情绪宣泄。
表态太猛,出态太急,太想给别人支招,没想与人共情。
❖
第五种:同感式(共情式)反应
1. 处在你的境地,我想我也会有同样的冲动。
2. 这种想法是人之常情啊。
这种反应尊重对方的感受,但没有同意对方的做法。
能精准接住话茬。
❖
此外,简述一下共情的技术指标。
接准话茬:就是你说上半句,我说下半句。
总结要点:就是你自由联想,我归纳总结。
捕捉关键词:你无意识重复,我有意识解读。
给足话语权:允许对方吐槽到底,说足为止。
总之是同感但不同意;接纳人,但不接纳其错误。
图片来自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