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自画像上题的诗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的失意,全隐藏在被贬的地方里。22岁时和19岁的弟弟苏辙高中进士,少年得志。主考官欧阳修 在《与梅圣俞书》写道:“读 (苏) 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意思是他读苏轼的书信,认为苏很有才学,自己应该为他让路,让苏轼有机会施展才华。后世常用此典称扬人文才超卓,胜过自己。可见年轻的苏轼多么受人器重。
但年少成名的苏轼人生之路却坎坷无比,高中进士的喜悦还没褪去,培育自己成长的母亲程氏夫人就不幸离世,按旧例,仕途还未开始的苏轼就回家守孝三年。丁忧期满,却被授予了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于是辞不赴职,在驿站里复习备考制科。制科三等为百年第一人,被授予风翔府签判,三年仼职期满不久,后又遭遇父亲和妻子王弗去世,家庭变故不断,情感悲伤逆流成河。等时间抚平了失去至亲的痛苦,却遭遇时政的变故。王安石成为宰相,强力推动变法,新党旧党之争空前激烈,自己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苏轼请求外调杭州,杭州三年外放还算顺遂,但与在山东济南任职的兄弟苏辙却相隔千里,好几年未见。等到自己去了密州湖州与弟弟相隔不远时,人生最大的灾祸来临,44岁的苏轼遭遇莫须有的文字狱,被小人诬陷,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多天,差一点命丧黄泉。幸亏王安石致书皇上,也幸亏北宋不杀才子的时俗,多才多艺,难得一见的全才苏轼才幸免于难,赦免流放黄州。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贬谪,无权签文书,无俸禄只给予食物,可谓政治失意,生活困顿,自由丧失,到了人生低谷。但苏轼就是苏轼,养牛种桑,垦荒渔樵,在文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战胜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悲伤消极的自己,而是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角度肯定了生命的积极意义,在“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的长江东逝水里,在“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的”山间明月里,体会到生命的永恒,学会享受自然的清风明月,学会超脱现实的欲望羁绊,而寄情山水,乐观旷达地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所以不要抱怨命运的公道与否,而要随遇而安,有所作为。乐天知命,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老天爷一顿冰雹可能让农人辛苦了多半年的稼穑颗粒无收,意外一场地震的灾难会夺去众多无辜人瓜生命,人生或许就无法讲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