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可视化百人谈丨Peter Eades: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可视分析

可视化百人谈丨Peter Eades: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可视分析

作者: 吉祥帅康 | 来源:发表于2018-08-07 19:10 被阅读0次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 为产业发声

    导读

    近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可视化作为连接人与数据的桥梁,迎来了又一波荣景。关于可视化,它在国内外的起源有何不同?国内外在可视化研究上的思路与应用又有何不同?未来,可视化与可是分析是否会因人工智能发展逐渐完备而逐渐消失?就此,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与九州连线联合推出“可视化百人谈”,对可视化领域的内容及成果进行专访,以下为九州连线采访世界知名可视化专家、悉尼大学信息技术学院Peter Eades教授的采访实录(文末附最新观点):

    Peter Eades:悉尼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荣休教授,于1978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研究图绘制而闻名。

    数据应用催生可视化

    九州连线:您当初为什么进入可视化领域?

    Peter Eades :我最开始接触可视化是因为有产业需求。当时澳大利亚的两个大公司,其中一个是矿业公司,他们想让我绘制从上到下的公司组织架构图。另一个公司是澳大利亚的TELSTRA公司(澳大利亚电信)。他们想在一张大纸上画一个图,显示通讯过程。希望在这个图里显示出能帮助他们找出规律的信息,帮助下一步决策,启发商业思考。

    不过,当时我们接触的可视化更多地是二维的图。现在的学生,他们在做可视化时有非常大的数据,甚至高维数据,在颜色要求、大小比例上更复杂一些。

    九州连线:像您之前做可视化是先从应用着手,而现在的学生只能从数据入手。这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做可视化似乎变得更困难了。

    Peter Eades :虽然现在的数据量看起来很多,但是那时候并没有能用的工具,可能都是用手画的,一切需要从头开始。而现在的学生可以用很多的工具帮助他们一起完成,做可视化也并没用那么难。

    九州连线:您在做可视化过程中有哪些特别有意思的事?

    Peter Eades :有意思的是我认为可以把可视化当做玩具来做,它可以显示在不同的形式上。当时我做的可视化不是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而是鞋子或者沙发上,这时候会觉得非常有趣。

    九州连线:您目前更多地在做图可视化,这不免涉及到可视化工作的评价。如何评价一个可视化工作的好坏?它的评价标准是怎样的?

    Peter Eades :首先从科学的推理角度对可视化进行评价,要考虑可视化对于数据是否真实对应。其次,评价是一个相对比较难的问题,比如在图的绘制里,可以用边交叉的方式进行,对于大的图而言,大家并没有一些公用的标准。所以如何科学地评价标准,是需要我们持续做的事。

    国外数据分析以理论驱动为主

    九州连线:国内外在做可视化上是否存在一些步骤、程序或者思维上的差异?

    Peter Eades :国内外的差异在于数据驱动和理论驱动。国际上理论驱动的多,而中国数据驱动的多一点,当然这也不是坏事。数据驱动的可以吸引更多工业界的投入,激发人们在应用上的思考。我看到中国的可视化工作不仅有很多高质量工作,也有很多亮点。

    九州连线:您认为中国是否需要将可视化当做一个单独的学科?

    Peter Eades :可视化里边包括很多其他的学科,比如数学、算法、计算机图形、艺术等,我个人认为视情况分析。在中国有不少研究组,这些成员来自不同领域,他们在一起工作,比如教授可以号召很多学生一起做研究;但是国外不是这样的,国外很难建设一个跨学科建设的小组。因此,这时候有一个单独的学科更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九州连线:谈到可视分析,它和通常的大数据分析有哪些异同?

    Peter Eades :人的因素在可视分析里起到的作用更大,但是在其他的大数据分析里,人的因素很少,因为大数据分析更多的用来统计数据。

    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可视分析

    九州连线:国外企业界对于可视化的接受程度如何?

    Peter Eades :可视化有两种:一种是展现,帮助人们理解东西,从而作为交流的工具;另一种是用可视化探索、发现未知的规律。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这个大咖都是在互联网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他们也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口号做了一个响应,他们表示做互联网可以给普通人有梦想的人机会,让有梦想的人成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在家创业,月入六位想成功V我叄澪肆柒壹澪柒肆贰贰或关注“钻石人生园”详解,你做不做这份事业都在那里,你干不干都有人在干,互联网就是现在的主流趋势,未来五年是一个新老交替的五年,很多旧行业可能会消失,但很多新的行业随之出现。。

    澳大利亚和西方的企业界很喜欢可视化,尤其是在第二种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从可视化中可以得到很多的东西,但是研究中实际输出的可视化产品还没有完全达到他们的期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九州连线: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或者大数据的逐渐完备,可视化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Peter Eades :一方面,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是他们实际上产生的价值总是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效果。想要让人工智能或者大数据完全替代可视分析,还需要很长时间。

    另一方面,如果用人工智能只是想要得到一个结果,那很有可能替代可视分析。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想要知道更多的结果,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或者他们背后的一些东西,可视分析在这时候会有很大用处。

    Peter Eades:关于《如何衡量可视化的好坏》的几点看法

    在第五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 2018)上,Peter Eades在“面向新时代的可视分析”专题报告中,作了题为《How do you know whether your visualization is correct?》的报告。

    图为Peter Eades作大会报告

    他提到,以点边图为例,当数据规模小的时候,从可视化布局结果可以得到原始数据的所有信息。而当数据规模变大时,布局往往会有视觉混淆,导致原始数据信息的丢失,因而可视化结果的可信度(faithfulness)下降。

    如果一个可视化结果和原始数据是一一映射的关系,或者说可以从可视化结果中完全恢复原有的布局信息,那么这个可视化是可信的。在实际中,为了提高可视化结果的可读性,往往会采用采样、聚合等操作,导致结果的可信度降低。

    接下来,Peter Eades教授还介绍了针对大图布局的Shape-based评价指标。该方法在得到图的布局结果后,从中提取节点的位置集合,计算邻近图(Proximity graph)。邻近图可以使用K近邻、平面三角化等方法。最后比较邻近图与原始图拓扑的差异性来反应图布局的质量。

    随后Eades教授还在Panel中提到,在当前的可视化研究中,技术的好坏通常通过案例来衡量,这是不充分的。数据通过可视化函数(visualization function)转换为图片,图片又经过感知函数(perception function)被人类所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可视化函数是否对数据进行了准确无误的转换,人类是否准确理解了图片中的信息?

    心理学理论和试验可以用来验证人类对图片的理解质量,而对于数据到图片的转换质量,如之前所述,是通过不充分的案例研究来完成的。可视化函数的质量需要通过数学理论和推理来保证。对于某项任务,我们从数据中获取的结论应该和从图片中获取的一致。

    紧接着,Eades教授又对可视化要解决的问题做了归纳。他认为,如果一项任务不是NP问题或者反NP问题,使用可视化来传达真实性(communicating truth)或者虚伪性(communicating falsity)是不可行的;如果一项任务是NP问题,那么使用可视化来传达真实性是可行的;如果一项任务是NP完全问题,那么可以使用可视化来传达真实性,但是从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中确定真相(determining truth)是不可行的;如果一项任务是P问题,那么使用可视化来传达真实性,以及从可视化中确定真相均是可行的。

    之后,Eades教授提出一个疑问,可视化中存在“完全”(completeness)的概念吗?如果存在,对于一个没有解决的任务,如果我们可以找到它的可视化解,那么一大类问题都会存在可视化解。最后,Eades教授指出,数学推理或许不是可视化的良方,但它会对可视化的发展大有帮助。

    声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可视化百人谈丨Peter Eades: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可视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oa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