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热烈,藏与俗常》是著名作家叶兆言写给每一位在平淡时光中灿烂如春的人,在生活的俗常之中、细微之处,捕捉对生活最热烈、最深沉的爱。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感谢这位事倍功半的写作者,他一日也没有耽误,将写作作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生于金陵,长于金陵的叶兆言,文字很干净,一气呵成写成内心情感,从不吝惜对世界的热爱与人间的牵挂。真正的作家,总是能言浅而托深,微小而喻大,将自我置放于奔涌向前的时代潮流中,即使有粉身碎骨的危险,也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
叶兆言坦言,最初的写作动机无非是记录生活,每个人都有着绝对不相同的生活轨迹,如果不及时记录,则会“泯然众人矣”。比如他写到自己在求学年代,囊中羞涩,骑着自行车行走于长三角的城市之间,庆幸这些城市离得近,即使驱车也不过两三个小时,遥记那次早上从南京出发,一股劲儿就来到了苏州,与心上人相逢于诗情画意之间,后来,他发现单骑行走于山水之间,免不了孤单寂寞,于是邀朋同往,一路说说笑笑,记不清上坡的吃力、下坡的从容,只记得岁月静好、风华正茂。
人总是要学会自己长大。从私密写作到公开写作,最初的心态是“丑媳妇也要见公婆”。与其扭扭捏捏,不如落落大方。在外乡人的眼中,南京是六朝古都,可是他以自己真实见闻告诉外乡人,包括正在阅读他作品的读者,六朝古都多半是一种美好的怀旧情绪,自隋朝收复江南故土以来,战火毁灭了一切,更何况从隋朝算至今日,至少也是千年岁月。
叶兆言发现,南京的现代化进程是仓促的,为了逢迎现代的灯火酒绿,很多有年头的树被折断了,留下的是迷离的路灯以及破损的城墙。一个文人的视角总是面向历史,他希望自己能从脚下的一片土、眼中的一棵树中看见古人生活的模样,然而,在政治、经济的交相辉映下,他的反抗是微不足道的。尽管如此,他还是愿意隔着时空,与陌生的读者打招呼,让有志之士知道他的筋疲力尽——缺氧的大脑、麻木的手指、僵硬的后背——在权威面前的无能为力、暗自悲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