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网上一个写作训练营。上完第一节课,就被踢出来了。
训练营的讲师是一位自媒体写作大咖,粉丝过万,是一位牛气轰轰的人物。大咖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他曾在大学四年里看了一千本书,并把大二那一年的书单截图发到了群里,供我们参考。
我粗略地算了算,如果一年按五十周计算,他平均每周得看五本书。
看着他发的书单,里面大部分都是一些有名的作品,如《乱世佳人》、《霍乱时期的爱情》、《月亮与六便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甚至还有《资本论》!
于是,我问了一个很不合时宜的问题:一年能看两百五十多本书,how!?
第二天,我就被踢出群了。
真不是有意要去拆台,我只是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因为我也是个爱看书的人。
大学的时候,没事就去图书馆借书。一年下来,看看借书记录,发现自己能读三十多本,很满足。
记得在讲英美文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两周之内读完英文原版《乱世佳人》,然后进行随堂测试。
除了上课之外,其余的时间都用在读这本书上,当然读英文版速度自然比中文译本慢。用了整整两周,我也只是读完了四分之三,最后只能通过看电影的方式,补全故事。当看到自己在随堂测试上获得了一个A的成绩时,特有成就感。
我没别的爱好,业余时间都放在看书上了,也从未怀疑过自己读书的速度。可现在突然有人告诉我,我一直坚持的读书速度,其实是一种龟速。三十和两百五十之间,差的实在不是一个档次。
感觉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突然崩塌,像是被爆破拆除的高层建筑,轰的一声,就只剩下漫天灰尘。
其实我并不是想知道他为什么读书的速度那么快。我只是不愿意面对心中的担忧:世界已经快到了我们远远追不上的程度了吗?自己最拿的出手的骄傲也羞于启齿了吗?
我曾用一周的时间匆匆读完《红楼梦》,可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读懂,只能静下心来从头开始;我也曾用一个月的时间去背三千个单词,可效果似乎并不好,勉强记住,过了几天又忘了。于是也明白过来:有些事情是需要花时间的,急不得,只能慢慢来。
我最怀念的味道,是小时候外公做的卤肉。外公说卤肉的关键是要用慢火煮三个小时,然后在卤汁里浸五个小时。煮的时间和浸的时间一点都不能少,这样卤汁才能完全浸透到肉里面。这样卤肉吃起来肥肉入口即化,瘦肉带有一丝嚼劲,肉香与卤香相互交缠,回味无穷。虽然可以多加调料,缩短煮跟浸的时间,但这样的话,卤肉外面味道很重,里面却没有进味,吃起来口感不佳。
而现在,肯用八个小时来做一碗卤肉的人,真的不多了。
我们太强调速度跟效率,仿佛稍慢一点,就跟不上时代了,焦虑伴随而来。锻炼的时候,来不及热身就直接开始;吃饭的时候,来不及细嚼慢咽,匆匆忙忙就吃完了;看书的时候,来不及细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感情,直接跳到结尾看结局。
结果呢?
没有热身,容易拉伤肌肉;没有细嚼慢咽,容易造成肠胃不适;没有细细品读一本书,通常连书中人物的名字都记不全,更别说去领会作者传达给我们的人生感悟。
仿佛一直在赶进度,时间总不够用,可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时间到底用在什么地方了。
我的英国朋友Emma来中国旅游的时候,被我们中国的建楼速度吓到了。她说在英国一栋楼最少得建好几年,建好之后可住一百年。她在英国租的房子,就是60多年前建的。而在中国,一年之内就能建好几栋。至于60年房龄的房子,这个城市还真没有。
在墨西哥,有一则这样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走得太快太急了。不仅要等等自己的灵魂,也要看看自己的身体是否跟得上自己欲望的速度。
我也突然明白过来,被踢出群,或许是件好事。读书写作这件事情上,没有速成,唯有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
你快任你快,我清风明月,捧一卷书,谈天说地;你急由你急,我高山流水,品一碗茶,宠辱不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