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78032/5c37f3db4f49c23f.jpeg)
1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进入了一家医学院,5年时间里,任何一种可以申请的奖学金他拿到了。他同时担任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实力超群。后来,他又被选进了医院的管理层,前程似锦。在正式入职之前,他准备去度一次假,没想到出去几周后,他就向医院递交了辞呈,放弃了人人垂涎的职位,随后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记忆里。
他这种让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仅仅源自一刹那的“鲁莽”决定。那天他随船来到亚历山大港,看到阳光下白花花的城市、码头上人头的攒动,内心突然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似乎被什么东西扯了一下,忽然感觉到狂喜,感觉到妙不可言的自由”。
他当场拿定主意:这辈子就要在亚历山大港度过。于是他拿着自己的行李上了岸,从此过上了别人眼里“被糟蹋了”的人生。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8032/19206d081cea9f98.jpeg)
毛姆在讲述这个故事的章节开头写道: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 这种人在自己的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从而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我们都在寻找这样的地方。
2
无独有偶。《蹡蹡行天下》希腊篇里,嘉宾也谈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8032/339414e7adb190f2.jpeg)
有一个叫安妮的女孩结婚前,和她的未婚夫以及父母准备做一次新婚旅行。她打算旅行结束后就回到美国举办婚礼。没想到来到著名的蜜月岛圣托里尼,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们走到一个修道院里参观,四下看了看,不过就是一些蜡烛和圣像画。不过出来之后,安妮的父母觉得安妮的面容好像变了一个人,眼前的女儿,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果然,安妮特别平静地说:爸爸妈妈,再见了;未婚夫,再见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就是我一直要找的地方。我的婚姻,很抱歉,我不能结婚了。
此后安妮真的就一直呆在那里,直到现在。一晃已经40多年过去了。
这不是小说里杜撰的故事情节,而是现实生活里的真人真事。不然,很难相信一个地方对一个人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它让父母失去了女儿,让男人失去了准妻子,让女人变成了落跑新娘——不对,她不是《毕业生》里的落跑新娘,她到一个地方,就定下来不跑了,离开的是其他人。
3
苏轼有一首词叫《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8032/a03efee3136c0aac.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轼的好友王巩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岭南,地位一落千丈,妻妾纷纷离他而去,只有歌妓柔娘主动陪他南下。在王巩遭受人生重大打击之时,她不离不弃,一边悬壶济世,一边陪伴在心上人左右。他们或吟诗唱和,或把酒欢谈,抚慰了彼此那段黯然的日子。
后来时来运转,王巩返回京师,苏轼与老朋友叙旧。闲谈间,苏轼问柔娘: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柔娘坦然地回答:这颗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苏轼大受感动,提笔作词以赞。
4
好一个“此心安处是吾乡”!但哪里是心安处?
对于柔娘来说,心安处就是陪着自己喜欢的人,喜欢的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对于安妮来说,心安处就是找到自己的信仰,找到灵魂可以安放之地。
对于毛姆小说里的医生来说,心安处就是让内心平静的所在,一个可以感受到“妙不可言的自由”的地方。
很多人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地方,于是不断地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8032/8ee3b788288b82de.jpeg)
我曾认为旅行就是要寻找真我,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但我从来没有在地球上找到过这样的所在,直到在南印旅行时遇到一位老师,我才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像毛姆小说里的医生那般好运。
那是南印一个几乎没有旅行者造访的小城市,我与载我的嘟嘟车司机语言不通。司机路边停下,帮我拦住一个过路的行人。他看起来50来岁,英语流畅,是亚洲人长相,并且还略通中文。他欣然地给我指示所要去的寺庙的位置。
我在寺庙里转悠出来,又碰到了他,但刚才见面时他明明去的是完全相反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真的就是来度我的——我们相似一笑,一起围绕着寺庙转起圈来。
“我们聊点什么吧。”他说。于是他自我介绍起了身世和职业,说他是附近一所中学的老师,同时教授几门课程。同时,他也是一名虔诚的信徒。我跟他聊起了我的旅行,以及中国的一些情况。
“我也到处旅行,但没有你去的地方多。你是为什么而旅行呢?”
一下就问这么形而上的问题,我不知如何作答——我确实也还没有想好,就稀里糊涂地出发了。我想回答说,“就是走走看看啊”,但跟这样的人聊天,未免有些肤浅;但若回答说“寻找真实的自我”,又显得装腔作势。不过,还能怎么回答呢?
“寻找真实的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真我一直都在你身上,你要去哪里寻找呢?”他顿了顿,还没等我理解,继续说,“在我看来,旅行不是寻找真我,而是放下自我,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中,找到内心的平和。”
“平和。”他用英语说了一遍,作为再一次强调。
他接着说,“放下自我,和周围的环境好好相处。你在哪里能够和人相处得好,哪里就是适合你的地方,你值得待的地方。当然,环境也包括一个地方的气氛,说不上什么原因,有时候你就是和某个地方格格不入。但大体说来,环境就是心境,外在环境的不同只是你起了分别心。”
……
不知不觉,已经围着寺庙转了十来圈,我们分别。
回旅店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着他的话:
哪里能和人相处得好,哪里就是适合你的地方,真的不用满世界寻找。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8032/f73fa5c9f50dc3c8.jpeg)
观过世界,才有世界观;蓝眼睛,带你发现世界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蓝眼睛观世界
- END -
更多文章:
肯尼亚11天大环游,解锁“东非十字架”玩耍的正确姿势(上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