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发文再纠正一个错误的“共识”
这个错误不只是普通投资者可能认知有误
很多大佬也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在错误宣传
这就是我们常常会说的,股票投资到底挣的是什么钱?
很多大佬会说
如果把股票看做是筹码,是在玩博弈,挣的是别的投资者的钱
如果把股票看做是企业的股权,是在陪伴企业成长,挣的是企业增长的钱
问题是,大家都是同样的行为,在交易所购入股票,难道单纯因为想法不同理念不同,挣的钱的来源就不同吗?
炒股不是量子力学,挣的钱不会随观测者不同而变化
所以答案是,不管持有什么高大上的理念,只要在二级市场购买(而非参与IPO),就赚的是别人的钱
只不过对于那些买茅台、买海康并长期持有的人,这种博弈比较隐蔽,赚的并非别人亏掉的钱,而是别人少赚的钱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机会成本也是成本
那是不是做二级投资就是社会的蛀虫,不创造价值呢?
当然也不是
我们每次研究、投资都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为二级市场贡献有效性
市场有效才能更好给企业定价
二,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二级市场有效了,才能更好为企业——特别是优质企业,做好直接融资的服务,起到资本市场应有的作用
直接融资其实才是资本市场最本质和最核心的作用
三,贯彻落实降杠杆、鼓励创新的国家政策
直接融资的提升能够直接提升股权占比,提高分母,达到去杠杆的作用
而直接融资也是更适合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方式,银行借款那种“晴天借伞、雨天收伞”的模式对创新企业非常不友好,科创板的意义也在于此
当然,以上所有投研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对把股票视为筹码的投资流派也同样起作用,尽管其本意并非如此
所以从这一角度讲,筹码还是股权的理念本身没有高下之分
基本面研究出身的
可以选择有价值、有社会责任、伟大的企业去投资
但其行为本质
和那些把股票当筹码进行投机的赌徒(严格讲把股票当筹码未必就是投机)
没有什么差别
基本面出身看不起交易出身的,大可不必
基本面出身就标榜自己理念高人一等,也大可不必
不过,理念不高人一等,是从价值取向或者说道德的角度
从投资的角度,我认为理念(或者更确切说,理论)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这一点我有一些还不太成熟的想法
比如可能一切的投资理论,都是为公司做分类
分成“我认为可以赚钱的公司”、“我认为不能赚钱的公司”、“我看不明白的公司”三类
有的人认为管理层特别好的公司可以赚钱
有的人认为优质的龙头公司可以赚钱
有的人认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公司可以赚钱
有的人认为业绩在上升趋势的公司可以赚钱
有的人认为价格走出多头排列或均线出现金叉的公司可以赚钱
如此等等
这些分类,不存在对错,可能每一类公司都有赚钱的时候
但哪一种分类效果更好?
哪一种更适用当下的环境?
哪一种在短期或长期更有效?
这些问题就导致了持不同理论的人赚到的钱的多少、快慢、节奏都不相同
可能也导致了不同理论之间有高下之分
当然,更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并没有哪一种理论永远比其他的理论更有效
市场是一个生态,理论之间随着信徒的多寡变化,宏观背景变化
其有效性也随时变化
不同理论竞相在生态中求生存
其力量此起彼伏,互相制衡,并互相影响和进化
事实上,关于不同的投资流派,我曾写过文章介绍其含义
不过只停留在介绍“是什么”的表面,没有深入
后续就“不同理论的高下之分”这个话题,待我思考再成熟一点会写文分享
本文的主要目的还是纠正一下很多基本面投资大佬在做宣传时的标榜
最后,贴上一个好朋友对上述内容的补充:
“按照基本面投资最根源的依据DCF公式,买入优质公司并非赚成长的钱,而是赚‘自己认为公司能达到的长期盈利,而当前市场给予的定价尚未认知到我是对的’超预期的钱,这一点认同黄燕铭(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给众多研究员启蒙带路——我的注释)所说,买股票就是买超预期,这在数学逻辑上严丝合缝”
我非常认同,并借用一位投资大佬萧楠的话概括一下:
超额收益来自超额认知
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