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朋友因上初中的孩子不肯上学而非常的苦恼,据她说平日里她对孩子在功课上要求甚严,在小学时孩子表现得非常的优秀乖巧,但自上初中后儿子就悄然的发生变化,从开始的抵触叛逆,到最后直接不去上学。
孩子的一句话让她最为心塞:“你们口口声声说是对我好,你们哪是对我好,你们所做一切还不是为了你们自己;你们今天逼我学习,好好读书,不就是为了给你们争面子,想让我给你们光宗耀祖吗?我就是不读了!”
说到这里,她声音有些硬咽。
我说:“那你认为你是不是像他说的这么想的?”
她沉思了一会说:“有一点,但也不全是,我们还不是都为他考虑,为他将来好呀。”
我说:“他将来好了,你会怎么样?”
她说:“那我就心安了,我也欣慰了。”
我说:“这样说起来,好像他并没乱说,最终确实是为了自己”
她很是不解“难道我们这样想不对吗?所有家长不是都这么想的吗?他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们作为父母的一片苦心呢?”
我想这个时候如果讲一些
“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全然的,无条件的”
“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上都有各自的使命和人生路”
“父母不能把自己过往人生的遗憾和期待强加给孩子”等类似观点,也许她未必能理解, 我结合自己个人过往求学经历来分享一下个人感受。
我出生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农村家庭,我母亲虽然是只是小学文化,但相对于我们村大部份大字不识的农妇来说,也算是村里的高知了,她总是觉得怀才不遇,一直抱怨自己命运不公时运不济,才沦落在如此贫穷的小山村受苦,她对我和哥哥充满了期望,为弥补她的遗憾,对我俩管教特别严厉,从小到大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某某瞧不起我们,你一要努力,一定要争口气!”。后来我哥俩真如她所愿,成为当时村里稀有的两个大学生,她也因此自豪地认为这正是她念经式和体罚式的教育收到了成效,还不时会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分享她的育儿经验。
虽然我没有明说,其实我内心我并不认同是因为她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让我坚持走完了学业之路,小时候母亲的日日教导,我其实是很抵触和厌烦的,但当时慑于她的威严,我敢怒不敢言,左耳进右耳出佯装自己听进去了,对我上学并没有太大的激励,反而是父亲小时候讲给我的一句玩笑话,一直激励我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走上求学之路。
记得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父亲说“儿子,你知道为什么要上学吗?为什么要好好读书吗?”
我傻乎乎的摇摇头。
他说:“你如果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然后就当官了,你就整天躺在摇椅上啥也不用干,就有丫鬟端来一盘肉让你吃, 你马上摆手地说:不想吃不想吃,昨天刚吃过了,我已经吃腻了”
他一边说一边还做出吃腻皱眉的表情和摇头摆手的动作:
“丫鬟转过身又去端来一碗鸡蛋过来,然后你又摆手说:不想吃不想吃,我上午刚吃过了,早吃腻了”。
这样一句玩笑话虽然听起来是如此的荒谬滑稽,但对于当时只有过年才能吃饱一次肉生日才能吃上一个鸡蛋的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就是父亲这样一句不靠谱的玩笑话,成了我高中以前用功读书的最大动力,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同村的孩子都纷纷退学,当我无数次不想读书而想放弃时,那个躺在摇椅上,轻摇蒲扇婉拒肉加蛋的我就浮现在我眼前。
直到我进了大学校园,才知道这是一个荒唐的谎言,很庆幸后来没做成官,估计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后来必是个贪官。
每当我回想我求学心里感受,我就能同理几分今天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是否愿意上学读书(现不谈少部份热爱上学的孩子,大多数孩子心理上是对上学是苦恼厌烦的),这需要调动他心里某种驱动力去面对和挑战他不喜欢的事情,而这个驱动力一定是他自己内心的某种渴望,而不是我们父母一厢情愿单方面的需求和期待。
我们常常会强加给孩子各种学习方法和规定,讲一些励志的故事和道理,拿谁谁做榜样和比较,如果没有唤醒他自己内心的渴望和需求,一切都是事倍功半,一个愿意去学习的人,是不需要我们给什么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因为他自己会去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找不到他自会寻求你的指点和帮助。
虽然我内心一直是反感妈妈过去教育我的方式,但在我女儿刚上小学时,我却还是无意识的全盘沿用的她的教育方式对待她,因为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我和她妈妈有良好的读书基因,只是因为当年家庭贫穷,而限制了我们更好的发展,内心充满了诸多遗憾,对她有很高的期待和严厉的要求,一口一个为她好,实际是想弥补我过往的人生遗憾。
好在四年级的时候,她开始厌学,叛逆而因此唤醒了我们,才恍然明白原来学习不是一个孩子的事,是全家的事,孩子需要学习,父母同样需要学习;学习是人终其一生的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校学习的结束,社会上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我们在学校里没有学习在工作中与事解决之道,与人相处之道,没有学习夫妻生活之道,育子之道,这些都需要在生活中各个阶段面对的同时而不断的去学习。
当我重拾学习之心走进各种心灵课堂,慢慢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在对待孩子教育方面,我放下了对孩子的期待,愿意以平等心与孩子分享自己内心真实感受,愿意陪孩子一起去探索内心的阻力和动力。
如今早已时过境迁,物质相对丰盛的年代,看得着摸得着的物质对孩子早已失去了吸引力,所以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为何而读书,父辈的那一套已经不实用了,自然来到精神层面。而精神层面最大的动力也许就是我们内心天然的热爱,这是每个生命来到世上时老天赐给我们独一无二的天然属性,称作天赋,它像是藏匿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人生方向,只有找到天赋,发挥你的天赋,你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据一些老师的说法,人为何而来:就是来玩找内心宝藏的游戏――找到宝藏,发掘宝藏,最后让其发光发热。而这个宝藏每个人都有,而且独一无二,就跟一个人长相一样全世界没有一模一样的两张面孔,天赋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区别就是有的人可能藏得深,不易找到,而有的人藏得浅,比较容易找到。
虽然这个说法无从考证,但我就个人的体会和对身边人的观察还是很认同这样的说法,当我们在基本生存得到保障的基础上,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跟你拥有外在的物质多少没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反而拥有越多欲望越大,拥有越多越觉得不够,而当你有幸在做热爱擅长某个领域的时候,你才会感到真正的满足,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个人现在对孩子学校读书的想法是:以支持他们去找寻自己热爱为目的,而对大多孩子来说找寻热爱学校也许是最佳场所,学校是孩子去探索自己热爱和提升自己心智成熟的一个道场,所以对她们的文化课成绩我没有要求,在我看来学习成绩和以后上好差大学也许就是他人生路上一个阶段性挑战困难的衡量指标罢了。也许正是我们这样的理念,很幸运俩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我们操心的情况下,一直表现得还不错。
平日里我和老婆在工作之余把重心更多的放在自己学习和兴趣开发上,我们儿时内心懵懵懂懂模糊的些许向往,我们尝试着去找寻和探索,我们开了自己的学习会馆专供心灵学习和天赋探索,虽然进展并不顺利,但俩孩子对我们一直非常的支持,并以我们为傲,我们也常在一起分享各自学习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我不想成为孩子人生路上教导者,更愿成为我们人生路上寻灯的结伴者,也许我们这一辈子也找不到心中那盏明灯,但我们在人生相伴路上的点点滴滴也许就是我们所收获的最珍贵的宝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