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
不久前收到个提问:如何控制自己不和别人抬杠?
联想到起李宗盛先生的歌《新写的旧歌》中写他父亲“他更是像一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
有什么关联呢?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母亲往往是参与者,愿意随着孩子的情绪喜怒哀乐;而大多数父亲却不一样,他们是若无其事的旁观者,旁观孩子的成长,少了些许由此引发的情绪泛滥。
所以我的回答是:做个旁观者,没有参与感,就难以生出杠的“情致”。
那么旁观,就是指隔岸观火,概不参与对事件的见解吗?其实不然,且听我细说,我口中的旁观者。
旁观者状态是个很好的状态。
它的命名就预示着它是个闲的状态。恰似躺在摇椅,手捧杯茶,在一旁看着院里两只小猫互相撕扯的状态。
端得一份闲情雅致,而懒得去了解那两只猫纠缠得何种激烈,一方又怎么想着压制对方,一方又怎么想着在对方身上留下些爪印。
当然,这份悠闲也是源于一丝畏惧。害怕化身一只猫,参与进去后,身上多出的伤痕,心理上平白多出的愤怒烦躁。
它也是个清的状态。
所谓旁观者清,虽不尽然,却不无道理。
因为闲所以清。
闲着闲着,总要找点事做。就比如观看电视里的战争片,总也要结合时局,各自的军力将才储备,分析一下双方战力,预料一下结局才有趣味。(当然,抗日战争片不在其列。)
而“清”就清在,旁观者还未陷入两方的纠缠,两目看到的是两面。而不似身处其中的某一方,只是想着怎么杠死对方,忘记理解对方的合理性。
身为旁观者,旁观着评论区的戏子言子,说学逗唱,互怼互骂,你来我往。其实私心底下也在参与。
拿我作例,
我逛微博,逛到“怎么评价华晨宇?”。我翻评论,有狂热崇拜粉,也有极力反对者,不出所料,有小打小闹,更多的是有污言秽语的战争。
我,在心里旁观着他们列举的各项理由。辩论着,挣扎着,终于倾斜向了反方。
认为这个人不值得粉。至少没有我李健值得粉。
他参与的《歌手》节目,在我心目中,并不是那么神圣。
就像张学友说:我很佩服参加《我是歌手》的歌手们,还要让那些评委去评判,那些评委都不知道懂不懂音乐。
那个节目的评委,压根就不懂音乐。(《歌手》的演员观众们也不需我多说。)那么粉丝说他得到的那些单场冠军,也便并不能说明他的唱功了。
至于粉丝们说的特立独行,华语乐坛领军人……
我始终相信,不同流于世俗的人要么是尼采,苏格拉底那样的超脱于时代天才,要么是陶潜,卢梭这样的隐士,要么是自以为是的疯子。
只此三种情况。
对他的态度,也就不过多评价了。
我一个旁观者也参与了对他的评价。那么我是否就要加入互杠大军了呢?
当然不是。
我旁观而不参战不就是想落得个清闲,不想承受些网络暴力吗?
再者,我也想暗地里,窃喜着自己判断的高明,自己的有理有据,哪能暴露出去给人当靶子呢?
这大概也是旁观者清之所在了吧:不必为个输赢争得面红耳赤——尤其还是以一些极不有好的谩骂手段。
说服别人本来就是难事。
因为得挑对象。讲理的自然可以以理服人,不讲理的。说了的话也只同过眼云烟,在他心里留不下半圈激荡,哪能奢望有用呢?
生活中就是,互联网上更是如此。
就算争出个输赢,也终归是两方亏损。倒不如假装旁观着。虽然心里不同意一方,却也不能为此加入另一方。
面皮上还是要规划出尊重不同观点的样式来,才保得住这旁观者的位置。
旁观,不是在隔岸观火,而是在走近了观火,是为了洞若观火。
倘若真只是个“旁观”,与一只木鸡又有何异?白瞎了两个肩膀顶着一颗脑袋。
所以,我所谓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隐形的参与者。
一切辩论挣扎,都是在表面的冷静下暗涌着,是拿着别人的武器,自己和自己友好地交战,自然少了许多和别人争强好胜的戾气。
也没了那份参与感——实质是身处一个群体中时,被群体裹挟着和另一个群体敌对的被迫感。其实也就是乌合之众的前兆。
这种参与感是我们要时刻警惕的。
至此,自诩旁观者的出发点,也便不在于强迫自己不对此事有所感想,或者害怕搅得一身泥浆。
而在于领会那份参与感,将给人带来的盲目,或者说如翁中语天、坐井观天的促狭。
同时,领悟到身为旁观者,能得到的信息,能思考到的方面将开阔于任何一方的优势。
毕竟,父亲的“若无其事”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若无其事。他心里必定还是在为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敲着小鼓,在为孩子谋划着下一步将踏上的土地。
还是做个旁观者。
转载自公众号:无中生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