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适合快速阅读,一目十行过过眼瘾,读完后便可抛之于脑后,空留模糊的印记。
有些书适合主题阅读,用大脑强大的理性思维和逻用辑能力去细细分解,于生活拆为己用。
有些书适合感性阅读,结合故事分享,感受文字所传递的能量,进而看见疗愈彼此不放弃的灵魂。
台湾叙事王子周志建所著的《故事的疗愈力量》便是一本适合感性阅读并且引导我们如何感性阅读的书籍。
感性阅读,不是一个人默默地阅读,而是一个团队用心的品读。在品读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故事,一人故事,众人故事。通过说故事和聆听故事,从认知的理性,到生命的感通与感动,看见了彼此的生命,因为“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参加燕子带领的叙事读书会已经第4期了。最初的我,有些胆怯,不敢在众人面前去分享我的故事,害怕表达不好会被嘲笑。如今,我已迈开脚步,去穿墙,慢慢地尝试主动地分享我的故事。“墙是我们的恐惧、习惯、僵化的价值信念。它来自社会文化、主流价值与过往的旧经验。墙阻隔了我们与自己相遇,阻碍你(我们)“成为你(我们)”自己。”
虽然有时的表达仍不是很顺畅,未达到理想中的样子。但是,在分享完后的那一刻,我突然深深地看见了自己的内在,也被读书小伙伴们的回应所感动着,因为他们懂得,就像电影《阿凡达》中的“I see you”!那是一种心灵层面的共鸣。
周志建老师说,说故事,是一种自我“看见”。“我说,我是,故我在”,说故事,是为了让我们确认——自己的存在。如苏格拉底所言,“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当我说故事、发声的时候,表示我活着,并且具有主体性,是一种“自我存在”的验证。此外,当我们开始说故事,我们就有机会重新理解自己。于是,过往经验不用继续在我们心中的地窖里,躲躲藏藏,或变成一个鬼魅每天跟你纠缠不清。说完故事,人会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动力、新的感受、新的决定。于是,生命故事就有机会被“重写”了。
聆听故事,同样如此。从聆听故事中的发现,是一种对生命底层的发现。当生命底层中生命的本质和可贵之处可以被看见和欣赏的时候,人就会产生力量,于是就可以在不完美的生命中,完成自我接纳,并得到解脱。
读书会上,丫米分享了她与母亲闹矛盾的故事。在倾听中,我也仿佛看见了自己与母亲类似的故事,心弦被深深地拨动到了。那一刻,我发声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待她哽咽着说完这个故事,我把我和母亲的故事以及对母亲的理解感受也随即分享了。那一刻,我相信丫米在听了我的分享后也是有很深地感受,因为我们正在彼此地看见与被看见。那一刻,我们对母亲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都有了对自己内在小孩渴望认可,渴望爱的理解,都有了新的内在力量去接纳这样的自己,接纳这样的母亲。也许,有时候,疗愈就是这么简单。
这就是故事的疗愈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