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又一封辞职信火了,你还在想“辞职”这件小事吗?

又一封辞职信火了,你还在想“辞职”这件小事吗?

作者: 安浅若素 | 来源:发表于2017-07-01 15:56 被阅读0次

最近又有一篇济南“最有文采辞职信”火了,网友感慨“被医疗事业耽误的诗人”, 事实上从一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开始,网上开始频繁现出花式辞职信。每一封辞职信的爆红总是猝不及防而来掀起一阵心痒难耐,转头又无声无息埋葬进银行卡的余额里。

大家对于辞职信的热捧,就像“周期性流感”,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引爆一次。承认吧!每天在心里发表一百次辞职感言却没机会公开的你,已经身患“辞职周期性流感”,那么你知道这背后的病理吗?辞职是帖良药吗?

辞职冲动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幻想将别人的经历复制到自己身上

我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讲一个故事。

小A和小B出身于同一个小县城。小A读书成绩不好,初中辍学南下大城市帮老板打工卖衣服获赏识, 20岁开始经营自己的服装店, 25岁坐拥家产,买房买车娶漂亮媳妇,前途一片光明。小B名牌大学毕业,25岁当上企业小主管,承受着高压力拿着死工资,30面临升职瓶颈期。

然后他们会开始感叹:“选择比努力重要啊,读书有什么用,如果当年我也像小A就……”

每次听到这里,我都觉得悲凉可笑。

诚然我们不可否认,案例中小A和小B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然而错就错在这是一个概率事件,而不是一个必然事件。

人生是一场赌博,每个人摇到的点数都不一样

概率是基于客观情况做出的判定,我们知道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努力,从理性判断来看,故事中完全相反的另一种结局,在现实中成立的概率更大。

罗尔夫·多贝里在其著作《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中提出了“幸存偏误”理论,指出了普遍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一个陷阱。即人经常会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实际上现实中,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世界上有太多意料之外的失败,却很少有突如其来的成功。人定可以胜天,但那一定是属于填充世界名人传的少数,大多数普通人仍然困囿于客观现实推演出的概率中。

你看了第一种结局就认为你应该效仿小A,去外面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现实很可能是你发现你没有小A头脑灵活,没有碰到一个赏识你的老板,没有选对生意路子被竞争对手挤压到破产……

明明影响结局的因素那么多,凭什么你就认为你可以复制小A的道路走上康庄大道?

敏锐的媒体捕捉报道了“辞职去看世界”的老师最后的结局:“找到异地男朋友,结婚教子,在四川古镇开了客栈,过上简单纯朴理想中的生活”。

顾少强(右)的古镇生活

于是你的心底又开始起了涟漪:“既然那位老师可以潇洒辞职,我为什么不可以?。

然而转头你就被现实打了脸:“钱包那么小,哪儿也去不了。或者你寻到了一方古镇,日子久了你又发现生活单调而迟缓,而你的性格渴望房子车子事业,远没有大都市的精彩!”

我不怕你志存高远,就怕你无法认清自己,以为这世界上有可以复制的成功。

为什么现实中很多人狂热追捧第一种结局?

人们总是热衷于一种逆袭的鸡汤,故事主人公一定跟自己有着差不多的出身,学历和能力,好证明自己的人生并没有那么失败。心底明明知道第二种结局概率更大而又潜意识拒绝承认,所以心甘情愿干了第一碗鸡汤,甚至喝一辈子。

一是出于自我励志需要,说服自己那些学历比自己高的,家庭背景比自己好的也没什么了不起,自己可以另辟蹊径,弯道超车。

二是选择性筛选信息时,无意识只接收第一种结局的故事,便以为第一种结局的概率远远大于第二种结局。

三是,更可怕的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灌输着第一种结局的正义。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经过新闻媒介选择性加工后,投射到人们意识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这是一种与客观现实偏移的“主观现实”,即拟态环境。

而新闻之所以叫“新”闻,就在于 “反常”和稀缺。狗咬人,正常所以不是新闻,没有媒体会报道;而人咬狗就能上新闻头条。

同样的例子,学历和社会关系更优的小B比没念过书的小A过得好正常不是新闻,没有人会关注,反之则可以写成一篇励志长篇人物报道,攫取眼球,所以自然是舍得篇幅和版面的。

我不怕你自欺欺人,就怕你耳昏目盲却自以为做出了最明智客观的判断。

你还在想“辞职”这件小事吗?

工作不愉快,开始担心未来?拿着微薄的薪水,看着物价房价飞涨恐慌?你不甘心,所以你想到了辞职。不过,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你现在满脑子都是现在的工作如何如何不好,比如:

想方设法证明工作一无是处

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在近期一场演讲中分析了一个可怕的思维陷阱,他说其实人人都是掘地蜂”,人类95%的行为是基因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而另外5%的看似理性的决策也是对既有思维方式的自发式反应。即人类经常做的事情是“自圆其说”、“自我证明”。

打一个比方。你面试的时候发现应试者是一个大眼睛的美女,你几乎第一秒就喜欢她、想聘请她了。那么面试剩下的一个小时,你在做什么?想尽办法证明她适合这份工作嘛。

同样的道理,当你对工作产生不满,你剩下所有与之相关的负面情绪都只是“自圆其说”,证明这份工作“槽糕透顶”、“没有任何值得眷恋的地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明明知道“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好的工作更是僧多粥少,但总忍不住蠢蠢欲动,因为你已经掉入“自发式反应”的思维陷阱,导致无法对目前现状做出公正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不想上班……

你需要跳出这种思维,不妨想想,在公司待了这么久,是公司没有提供机会,还是自身能力限制呢?现工作“得失”真的无法平衡和忍受吗?辞职理由究竟是出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仅仅一时冲动逃避?你有把握下一份工作能解决你目前所有的困境吗?

如果能,那么别犹豫了,赶紧辞职吧!因为纠结和犹豫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种浪费。

如果不能,那么需要明确目前面临的所有现实困境,哪些是因为自己的不足而导致,然后抓紧时间学习。要么提升能力到足够牛逼的时候,可以骄傲地私奔去任何一个地方,要么调整心态,作为你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去悦纳工作中的甜苦悲喜。

生活和职场复杂且漫长,真正重要的是辞不辞职吗?真正重要的是你怎么实现心灵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力和境界,而不是存在于特定的公司和场所。无论工作多久,做什么职业,你都能遵循内心的意愿去努力,不躲闪,不勉强、不忍耐,这才是自由的本意。

我不怕你用尽一生一世去折腾,就怕你跋山涉水之后却发现只是原地踏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又一封辞职信火了,你还在想“辞职”这件小事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xg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