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年又一年,又到仲秋,此刻心如止水,拖着下巴呆呆地望向天空,今晚的月亮不是那么圆,也没有那么亮,但我试图在月亮里想象出一些人物的形状抑或故事。
八月的秋天,夜晚已觉清冷,一壶老酒,一壶月光,一曲清歌,一架荼蘼,些许花香,反复洗去满身风尘,将回到所有的起点和终点,回到最初的混沌,此去经年,花间独沽,穿透岁月,穿过满地风烟,已不再是年少轻狂的自己。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越发思念过去,无比迫切地想要在回到从前,把从前的生活再过一遍。
对于传统节日,从孩童时代起,就是有所期盼的,能吃到平时吃不到或舍不得吃的东西,家人神神道道的上供祭奠和各种礼节体现出的仪式感,会让我莫名对这节日有种严肃,庄重的感觉。
小时候对仲秋的概念都是一样的,正值秋收季节,早晚虽是凉快,但中午太阳强烈,暴晒在田间地头掰棒子。早上在家随便吃了早饭就会趁着太阳没出来去干活,带上最古老的纸包着的月饼,月饼里面有彩色的不知名的长条,咬一口,饼就会掉的满地渣。再带几个洗好的大苹果,还有几片桃酥,一壶水,午饭就在地里将就了。掰过棒子的人都知道,过程都是非常痛苦的,全身包裹严实,只露两眼,刺挠,过敏,闷热,劳累,感觉怎么也掰不到头,记得小时候,我甚至真的在怀疑我家的棒子地是没有尽头的,我会认真的停下来,径直往前跑,我要看个究竟,直到证明它是有尽头的,我才甘心的回来。我们干活,妈妈会哄着我们,我们也会认为是在帮大人干活,偶尔偷懒发脾气,也觉得理所应当。现在会为当时没多干点活而后悔不已,却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
到了晚上的时候,看到掰回来堆了一院子的玉米,就有种终于完心思的成就感,至少他们都回家了,脱去一身的疲惫,望着天上皎洁的月光,嗯,十五了。。。而现在,所有的节日都是放假,喝酒,聚会,出游,而往年的节日,依旧在忙碌中度过。晚上我们在院子里剥玉米皮儿,妈妈会拿起盘子,装上苹果,月饼,点心,上供烧香磕头,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敢说话的,有时候内心也会嫌弃妈妈这种行为,而现在,也更能理解妈妈虔诚的叩拜和祈祷,再后来,她索性直接把对家人祝福和祷告说出来(就在刚刚,还打电话提醒我要记得上供,上三样,每样东西放三个,警告我不要糊弄她,她有钥匙还扬言说明天来检查)简单的仪式过后,我们吃了月饼,一起剥玉米。再晚些,我们睡去,却被窗外投射进来的月光搞得久久不能入睡,大大的月亮下,是母亲不知疲倦的身影,变得格外清晰,起身继续干活,却被妈妈赶回到屋内。
月圆中秋夜,没有比一家人整整齐齐待在一起更让人心安的了。虽然这辈子可能再也不会掰那让人掰到绝望的玉米, 然而,成年后的世界里,经历的那些绝望与无助,远比掰玉米要更猛烈,更刻骨。
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我却格外热爱秋天,就像某个安静的午后,窗帘被秋风吹起,阳光透过窗户洒满房间,温度不冷不热,阳光温柔而不炽热,电脑里传来刘昊霖的《秋蝉》,极为舒适的旋律,撩人心弦的歌词,突然豁然开朗,世界分明是美好的,为何让那些不美好充斥着所有的生活,占据着所有的精力,我还有很多热爱的事情啊,我还没有认真的给秋天的落叶拍照,我还有静下心来写一副字,我还没约三五好友去音乐节撒欢,我还没酣畅淋漓打一次乒乓球,我下载的跑步音乐还没开始用,新买的耳机也未开封,还没在厨房尽情展示自己的厨艺。
有所期待,就会有动力面对眼前的阴霾。
负面情绪这种东西,与生俱来,如影随形,无从逃避,我们只能与之和平共处。负面情绪的纾解,只能靠分享,靠共鸣,靠酒后诳语,靠深夜痛哭。
若是孤独能共享,或许就能从中品出幸福。
周三去看中医,把脉又诊出胃不好,我跟大夫说,还要喝多久的药,生活本来已经很苦了,还要喝那么苦的药。
医生笑了笑,认真的说,生活的苦我无法帮你解决,但中药,却能缓解你身体的苦,这种“苦”,是在帮助你。
其实,任何一种“苦”,或许都是在帮助我。
相信苦尽甘来,
更信丧尽天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