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6年到2015年,九年了呢。
二.
老板年告诉我,五年级的暑假,我说想到云浮读书,原因是语文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
其实我忘了我说过这么一番话。我只记得当时的我和一个小男生莫名地,“分手”了。但是从那天起,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即将在离家的路上开始奔腾,我只是很单纯地觉得,可以离开,可以从一个小乡镇到一座小城市去上学,可以看到肯德基钢琴店画室还有少年宫。
六年级那一年,是我最孤独寂寞,内心压抑的一年。
厚厚的卷子,长长的巷子,向外张望的阳台,不认得的街道,“五年级才开始学英语很难考上云中”,就是那一年的回忆。和家里联系,只能靠着电话,而每次聊完电话都会更加想哭。
让我特别难过的是,有时候他会故意用手机打通电话,我急忙上去接会被嘲讽“又不是没戒奶的小孩子”。那时候真的忍不住泪水。
从乡镇来的小孩子,对城市有着莫名的向往,但是不知如何表达。我总是很想到楼走走,我想走走那条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我想看看汉堡包多少钱一个,我想看看购物中午的衣服,然而我不认得路,也没有胆量一个人到处走。
比较开心的,可能就是中午一个人在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还有就是偷偷拿网线上网(偶尔发现藏起来的网线,胡乱插居然能上网)。
三.
考上初中,就是住校生涯的开始。
在学校住,没有了寄人篱下的不安,周围的室友、同学,让我觉得很自由很快乐。我的快乐,或许也来自对于离家生活的习惯吧。
周五的傍晚时大家最喜欢的时候,虽然依然是要上晚自习,但是没有了平时的压抑,那晚没有明天要交的作业没有明天抽查的背诵,随便做什么都成。而我,最喜欢写天马行空小说、故事或者在草纸上胡乱画画了,貌似现在这也依然是闲下来时最喜欢做的两件事。
那时候,我的身边有几个女孩,我们是室友,相亲相爱。
初一到初二我们都是在11班晚自习的。晚自习放学到学校规定的晚睡时间有一个钟的距离,我们冬天的时候最喜欢到校门外买粽子吃。晚睡前的小小“座谈会”,八卦的话题是永远说不尽的男生女生。最怕阿姨的敲门和警告声了。我们都喜欢看两元店里买来的,或者是大街上派的“无痛人流”小杂志上“霸道总裁”故事……
中秋佳节,总是匆匆。
那时候,云浮还没有高铁,更加没有高铁专列公交车。回一趟家需要坐车到六都小镇,然后坐船到对岸,最后还得再马路边等车……而这三趟交通,第二和第三个基本和运气的关系很大很大,大得一场风雨可能会摧毁我的归家之旅。
那时候的中秋,是在学校过的吧,一天的假期,全宿舍一起匆匆在学校附近吃个快餐,其实也挺开心的。或者跟着亲戚回乡下过,在人群里默默加鸡块和雪碧,然后等月饼切好上前分一块,接着便是坐车回学校。
四.
高中的生活,节奏莫名地快起来了。
初三那天,其实我也想象过,能不能不在云浮了,或者到肇庆读高中。最后还是在云浮,因为这只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啊。妹妹现在正读初三,她像当年的我一样,不太想在云浮读高中了,家人都很支持,并鼓励她考到广州。
其实我听到之后,很是羡慕。不过,时间早就走远了。
高中依然住校,不一样的是,留在学校的时间更加多了,有时候周六日都不回亲戚家了。因为大家都基本不怎么回家了,以来是高中校区在郊区,比较偏僻,而是都很抓紧时间学习。
高中时的月色,印象里总觉得特别特别清幽,寂静。
那时候的中秋节,还是跟着亲戚回乡下过节,大鱼大肉;或者和室友们到旧街的“鸡仔巷”吃酸辣粉,逛两元店。
初中到高中,其实小城也一点一点地变化着,两元店和酸辣粉店都从一两家开到三五家了。
我也有手机了,记忆里最温暖的是冬天在宿舍被窝里刷空间和看小说了。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仿佛所有的烦忧和不安,骤然消失。
五.
没有一点点防备,来到了“广州后花园”从化,我上大学了。
(其实我以为我上大学之后会有男朋友的哈哈~)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日本漫画家高木直子的《一个人住第五年》,瞬间,所有的回忆喷薄眼前。纵使人早已不像从前般矫情和脆弱,但是内心的小颤动还是稳稳的有。从来不会算“这是我离家第几年”这样的弱智数学题的我,回首一望,已经是第九年了。
第九年了,什么概念。
好像第十年第十一年第十二年也不会远了。离别,是常态啊。
月圆的中秋,象征着美满的节日,好像是诗的上一行;恍若,团圆的美梦,明月美酒亲友,是诗的下一行吧。
校园很小很小,宿舍很大很大。
第一年第二年的中秋,我们都是一起过的。前者是军训的节目之一,胆怯的热闹;后者则是相拥于廉价K房,和街口快餐店。
其实我们一起过的大节日小节日又岂止中秋呢。
六.
其实严格来讲,没有一个中秋是我一个人过的,身边总有陪伴和爱。
不过再再严格来讲,每一个中秋都是一个人在过。一个人,总要独立和自立的,不是么。
今晚的月亮真的好圆好圆,真像我的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