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是大山的孩子

我们是大山的孩子

作者: 子清的云朵 | 来源:发表于2019-06-19 20:30 被阅读0次

    如果入手一本《秘密花园》算是社交属性,那过年期间来场同学会简直成了怀旧标配。这不,我们这伙小学同学,一别近二十年也终于约了起来。我们借着一个同学的乔迁之喜,从各个地方陆续赶来,有飞来的,有自驾的,也有离得近的步行而至。我们暂时放下所有的戒备与野心,回归天真与柔软,与亲爱的儿时玩伴共享旧历年最后的欢愉。一开始还有些小局促,三两杯酒下肚,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我们开始回忆那远去的乡村时光,也诉说着各自当下的浮沉,动情处男女同学偶尔也会毫无违和地勾个肩搭下背。从前扎着羊角辫的缺牙小姑娘如今都拥有了曲线,并沉浸在这曲线带来的恩惠中;曾经冒着鼻涕泡的蓬头稚子已挺拔如许,他们也都有了各自的甜蜜或负担,又或者甜蜜的负担。那时开课前还要高歌一曲;那时的走廊还可以打闹;那时的我们在夏天可以去小河里游泳,冬天便在墙角里“挤暖”;那时的我们抬起一只腿就可以玩“斗鸡”,拿几颗玻璃珠就可以玩一整天;那时的我们把做作业当成比赛,那时的我们在田野上疯跑只等着妈妈喊回家吃饭……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单纯与快乐。窗外飞舞着璀璨的烟花,脚下燃烧着红红的炭火,今夜的一切都是不设防的,我们在沉睡的记忆里奋力打捞着有关童年的碎片,也在对故土的瞭望中深情地拼凑出家乡的模样。

    时过境迁,很多情节想来已有些模糊,只是我们谁也忘不了那个奇中带险的溶洞——马鞍山洞,那是一次超酷的秋游。 如今哪怕是组团爬个稍偏远的山也是要向有关部门报备的,想想那时的我们有多懵懂,也特别感谢老师们的任性,一如他们对我们的呵护,粗犷却质朴。记得我们是带着手电、打着火把去的,溶洞看着不大,其实是洞中有洞,窟中有窟,地下还有暗河,我们只敢沿着前辈们踏出来的路往前走,一旦走偏了或许就永远迷失在洞窟中。洞壁上聚集着密密麻麻的蝙蝠,一受惊就分飞开来,黑压压的一团相互扑棱着,很有几分瘆人。洞内有些潮湿,里面的钟乳石流光溢彩,各种石笋、石幔千姿百态,有的像一张棱角分明的床、有的如一座慈悲的观音佛像,也有的高耸如擎天神柱。这是大自然何等的恩赐,这是故土多么无私的馈赠?这样的美景再领略一番可好?

    其实在记忆的深处还有一个只属于女生的秘密,那是四年级的夏天,离小学五百米处有一条小河,我们几个女生几乎每天都要过去玩一会儿。小瀑布下有一处深潭,深潭上漂浮着一段粗壮的枯木,它随着水花旋转着,既没有被冲出下游也不固定在某一处,我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裙子站在上面无知无畏地唱歌,漂浮的枯木如同一个旋转的舞台。已经想不起当时唱的什么歌,那个画面却始终在我脑海盘旋。那一幕现在想来倒多了些庄严的意味,小小的我们看似在唱歌,更像是对大自然的礼赞,很有几分远古的仪式感。只可惜我数不来枯木上的年轮,或许它历经的生命比这个村庄还要久远。或许我的奶奶在这棵曾经年轻的树下躲过雨,又或许我爷爷的爷爷还爬上这棵树酣睡过。小河的岸边还有些残存的瓦片,据说在这大山的深处曾有农舍和猎户,小河的上游还有一个祠堂,传说明清时期唱戏时,有蛇精化作女子藏在茅厕里吃人。我们所有关于村庄的远古想象都可能被一段枯木、一汪水、一片瓦的形象打开,然后无限放大。

    我们的村庄地处赣鄂交界的一条大山沟里,水坑处架起一道板桥,桥的两端就泾渭分明地隶属于两个省,这道桥就成了动人的界碑。我们自如地操着两地的方言,游刃有余地变换着打交道的方式与两头的朋友亲热地相处,我们去湖北赶集,再去江西求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是来自这大山的孩子。不大的村庄倾尽全力地孕育着一方人,随着煤矿的开采和自然的变迁,曾经丰饶的家园变得贫瘠,土地开始不断始荒漠化,饮水也开始短缺。曾经闹哄哄的村庄如今仅剩着不多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或许再过几十年,这个村庄会消失得如一滴水般蒸发。没有最初,没有最终,所有因命运而至的个体也会化为尘土,归于自然的存在。故土在,人生尚有归途,故园消失,人生便没了来路。每念及故乡,那些带着鲜嫩青草气息的清晨,晒着阳光飘来稻词麦诗的夏日,那些夕阳西下不肯回家的晚秋,那些围着皑皑白雪的梅面桃腮,那些牛羊驾晨驮暮的悲喜人间便会一一溯回到我的眼前,仿佛这世界由我做主,无怨恨作桥,无悲伤截路。

    然而光怀念是不够的,要知道我们是来自大山的孩子,我们会像大山一样沉默,也会像小溪一样活泼;我们应该有山一样的脊梁,也应该有水一般的柔软。大山的村庄,像一棵古老的大树,我们就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吸吮着乡村的乳汁。我们从童年走来,走过田野,走过四季,走过岁月的变迁,至今依然行走在春风里……我亲爱的小伙伴们,但愿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大山的孩子,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们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们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感谢自己是大山的孩子!我爱你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是大山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el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