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来到一个中职学校任教,因为生源问题,我们全体教师面临很大挑战,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学习没有紧迫感,课堂与老师的互动不够积极,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不及时,甚至干脆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是抄袭完成,课堂节奏慢,讲课进度推不动,课堂效果低等等诸多问题,都困扰着我们。那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呢?
这些问题不仅在我们的课堂存在,许多老师都面临着这些问题。甚至有的更严重严重,解决这样的问题需动一番脑子。为师者,就是为着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存在的。接下来我们试着一一分析,帮助各位老师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思考提供一点启发。
一
把学生放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中去看待他
先看第一个问题,学生学习没有紧迫感。在每个人的学习中,我们都要面临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以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务必要做出及时的检查。及时检查是增加紧迫感最有效的、直接的方法。人的存在都是身负职责的,没有一个人作为一个孤零零的个体而存在,每个人都处于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中,有血缘的,如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等,这些人都渴望着他们在学业中有成绩。在成长中有自己精彩的故事,他们自身作为学生当然是担负着学习的天职的,为他们争光是毕生的荣耀,得到肯定或者褒奖,能有极大的动力;得到批评或是贬责则感生命无光。还有非血缘的,如同学和老师,被关注则喜气洋洋,被淡漠则萎靡生蔫,所以用检查评价的方法来引导他们的情绪向阳光的、能量的、向上的方向延伸。那学生的学习就充满张力,生命的节奏自然会加快,增加学习的紧张感,反之则亦然。如读书分享会中,我捕捉到这样一个情景:台上的同学和台下的观众进行互动,当问到一名老师时,另外一名老师顿时发愣,担心如果提问到自己该怎么办?回答时没有准备现成的答案。脱口而出的回答又担心不能让大家心满意足,这样就有了所谓的紧迫感。所以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提问谁,谁紧张,检查谁,谁紧张。所以对于学生要提问,要及时检查,然后给出合理的评价。肯定一个人有肯定一个人的方法,表扬一个人有表扬一个人的技巧。检查和评价都是直面问题,是客观的,不应让同学感到老师有故意这样说的嫌疑,更不能有针对性。评价要和过去相比较,并期待于未来,一句是一句列,每一句都要恰到好处。评价之有用无用,其妙处在于合理二字,如果常作评价,没有合理二字,日子久了就会变得没有意义。检查后的评价事关每个学生的颜面,内心的感觉,存在感,继续学习的动力。用好这个方法,则事半功倍,评价要从学生的动态中去发现,相关相近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例如二班一名同学在餐厅掉了馒头又捡起来的细节,我们曾在全体会上对他的品质给予了肯定,我们认为这就是对他的珍惜食物的品质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评价,在浪费上从此不会有大的问题,同时在学习生活上对他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二
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评价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评价,尤其是希望得到肯定的评价。事不论大小,凡出于善心善意的,要为每个同学在思想上做出引导,让众人都了解善心善意。人是最担心被误解的,尤其是一番善心善意被误解,被喝令一声,当头一棒,则生机全无,“蒙冤”难过。比如三班中存在的问题,老师的善心善意,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老师就会感到工作不称心,下了很大功夫换来的是学生的不理解。那这样善心善意就需要为大家引导出来,解释清楚,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老师这样做的原委。因此,从教者要不吝对每个学生的点评。
三
相互成就的师生关系
课堂中互动、配合不积极。这个问题在高中学校的课堂中都存在,这个也许和年龄有关,也和老师的讲课趣味有关。有的老师讲课,学生就想积极参与进来,去思考、去表达、去抢答,上课热热闹闹,学生也的确在思考。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学习入门了,师傅已经把他们领进门了,找到门道了,兴趣有了,学习自然来劲。
有的老师依靠反复讲,确保学生能学会为止,特别是数学,讲得很明白,吃过饭,再问,可能又不会,考试又做错。学生听能听懂,听不懂老师再来一遍。大脑里面离不开老师,老师追着紧,他就会的多,老师稍微松一点,就如沙堆上建的楼,轰一声塌了。这种类型就是全依赖老师,学习上属于被动的,需要在激发学习兴趣上做一番研究。还有的老师能抓住教材的核心,抓住要点,很清楚考纲,看清书里到底要让学生学习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明白怎么学,学会什么能考试得分。
还有的靠耐心,可能会生点闷气,自己承受点无奈,但是努力去检查。我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你给我背下来。对教材到底要学学掌握什么,只知道这个大概,记忆为王,把检查放在第一位,一分布置,九分落实。
四
必要的细节
归结起来,还是回到备课上,回到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上来。
最基本的先做到课堂要立规矩,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之间的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通过观察及来自学生的大量反应表明,下课铃响之后,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还尽情地表现自己,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早已飞到了窗外。要么在交头接耳,要么关书待发,即便是正襟危坐,也是心思烦闷,甚至还会心中嘀咕:怎么还不下课!此时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学生无心接受,当然,更谈不上对教师所授内容积极反应。
五
一切从备课出发
在备课上,不能只准备怎么讲的内容,对于他们怎么学的情景一定要设想,聪明的头脑都会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习这些内容,看到板书的反映、听老师讲课的反映、提问时反映及情景,这些都需要做系统的思考,做一些预设来矫正、修改这节课的内容。只准备讲的内容是基本的水平,初级的,考虑学生怎么学才是对真正教好书的开始。这也就是平时我们常看到的备教材与备学生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必须备学生。备学生,是要备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理解能力等,这些都是要考虑。如果仅仅考虑书本上的知识怎么教,那教师的世界太简单了,太枯燥了,在工作上不会取得一点儿快乐。
总结
心思花在哪儿,哪儿才会开花,在学生怎么学习上多花心思,他的学习就会进步。
求知、求智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本性,很少有学生表明:我是拒绝知识、拒绝智慧的,也很少有学生表明:我知道这个东西有用,但是我就不学,我们很少见到这样的学生,但凡有点活着的意识,不属于彻底的自暴自弃者都渴望进步,渴望学习。有的同学处境更难,一没基础,二没方法技,但是我们在慢慢发现他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这是一个细节,要抓住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原创) 点,把它放大。作为老师助他一臂之力,这是当老师的一种情怀。
网友评论